慘敗的消息傳到京城,武則天下令在全國範圍內調動兵馬,可負責新戰役準備及指揮工作的卻是武攸宜,王孝傑任陸路指揮官。
戰場上,契丹軍與大周軍一接觸,就開始敗退。王孝傑為了立功窮追不舍,進了敵人的圈套,追到了東硤石穀,一邊是懸崖,一邊是險峻的山道,契丹回兵再戰。他由於兵力單薄,被契丹人馬迫上懸崖,墜穀而死,兵將幾乎全軍覆沒。
武則天得知王孝傑戰死的消息,十分悲痛,追贈王孝傑為耿國公。
突厥和契丹之間,素來就存在著矛盾。在河北事變一開始,突厥首領默啜就打想從武周與契丹的衝突中撈取好處。他上奏武則天,表示願率部落兵馬為國家討擊契丹。然後他對契丹的後方鬆謨發動了襲擊,並取得了成功。
其實,默啜這樣主動幫助武則天,就是想讓武則天看到他有能力製服契丹,從而達到讓武則天向他尋助的目的,這樣他就可以向唐廷提出任何條件。而武則天卻把默啜的插手看作擺脫困境的機會,她派遣了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和左衛郎將田歸道前往突厥。他們的表麵任務是給默啜授以新的稱號,實際上是奉命去打探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突厥。
兩位使臣到達突厥後,默啜向他們表示,願意當武氏的兒子,並把女兒嫁往武周,還願意幫助武周解決問題,但條件很苛刻,他要求索取大量的農器、種子,還有繒帛與鐵,還要求自己的女婿,必須是“天子之兒”。
武則天經過慎重考慮,最終選了淮陽王武延秀為女婿,又備下大量金帛及種子、農具等送赴虜廷,不料,默啜在武廷秀一行到達黑沙以後,竟幡然撕毀和親協議。理由是女婿人選失當,並聲稱:他將舉兵進犯,進犯的目的是興李滅武,儼然要為被武皇廢黜的李顯申冤出頭的模樣。
武則天馬上做出決定,讓廬陵王李顯複儲,使帝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出現了逆轉局麵,並且擋住了默啜的前進。默啜並不甘心,揮師南下,攻陷了河北數州,威脅武周。突厥的無理使武則天很憤怒,她派武重規、消吒忠義、張仁願等人率兵三十萬討伐突厥,又以閻敬容率兵十五萬為後援。
然而,大軍的抵抗是不利的。突厥先攻下定州,屠殺刺史孫彥高及吏民數千人,接著又包圍了趙州。長史唐般若逾城牆接應,刺史高睿與其妻秦氏被突厥俘獲後被殺。默啜封閻知微為南麵可汗,並發兵進襲靖難、平狄、清夷等軍,靖難軍自知不敵,率眾投降,突厥勢力大振,進犯媯、檀等州。先前跟隨閻知微入突厥的都賜給三品或五品官服,武則天聽說,都予剝奪。
默啜於是又向朝廷致書挑釁:“你們送給我們的穀種是蒸過的;給我們的金銀器並非真品;綢絹也是非常壞的;我封你們的使者三、五品官職,你都予剝奪,這是欺人太甚;武氏小姓和我們門不當、戶不對,想冒充李氏之子和我聯姻這是欺騙,我決定起兵,攻打你們的河北!”
邊州陷落,戰事不利,使武則天憂心忡忡,於是派太子李顯出征。太子李顯果然像一麵旗幟,使軍威大振。百姓聽說太子為元帥,紛紛應募,不多時候,兵員超過五萬。武則天派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右丞宋元爽為長史,右台中丞崔獻為司馬,左台中丞吉頊為監軍使。太子李顯不過掛了一個元帥名,並未出征,實際上由狄仁傑代管元帥事,武則天親自為他們送行。
突厥默啜在趙、定等州進行了瘋狂的搶掠,大批的牲畜、財帛和人口被挾往突厥。狄仁傑十萬大軍到來時,突厥已逃歸漠北,狄仁傑追之莫及。狄仁傑奉命安撫河北,禁止部下騷擾百姓,河北又歸於安定。
這次戰事李顯實際上並未參加,但他已經在名義上被命為元帥,在朝野上下產生了影響。默啜見戰敗已定,便班師離開了。武則天當機立斷,兩次打退默啜的進攻,取得了河北事變最終的勝利。
治理天下者如果能夠處變不驚,當機立斷,而且又能基於事物發展的情勢最終作出正確的判斷並贏得勝利,的確是人生中的一種大智慧。正是由於武則天能夠始終保持平靜的心態,所以才能在最為複雜的事變中找出規律,並且作出最為正確的判斷,從而取得最後的勝利。
【則天上位術】漠視敵人:強大自己法
再強大的敵人也有弱點,隻要我們抱著吃苦耐勞的心態,用學習來武裝自己,就能戰勝對手。因此,我們不要害怕自己實力的弱小。
朱元璋做過乞丐,但他的成就比那些學識淵博的聖人還要大,因為他做了聖人知道卻不敢做的事情;很多老板的知識水平都比不上經濟學教授,但他們比教授更有成就,因為他們做了教授知道卻沒去做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的卑微,漠視敵人就是強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