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實幹篇 1.能臣助業,鞏固皇權——團結協作才能事半功倍
武則天有識人之明,是善於用人的。俗話說,要想當官得有人來捧場,眾人拾柴火焰高。作為一個賢明的君主,不僅要有知人善任的能力,還要把這些能臣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讓他們盡心竭力地為國家效力。這樣才能加強自己的統治,使政局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武則天是怎樣任用能臣來鞏固自己的皇權的呢?
武則天的英明之處在於,她不僅能夠做到知人善任,而且能夠重用能人,把他們牢牢地團結在自己周圍。她駕馭眾臣,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手段上也極其靈活。在她的宰相班子中,武則天特別敬重的大臣是婁師德和狄仁傑。
婁師德是鄭州人,文武兼備。為人穩重,有豐富的治軍、屯田經驗,委以隴右諸軍大使的身份,足可抵禦強大的吐蕃,不管山東、河北凶險有多大,武則天始終沒有挪動他的位置。他這樣一個全才,性格卻很溫和,器量寬厚,從不與同僚爭較。宰相狄仁傑就是他舉薦上來的,雖然狄仁傑幾次遭貶,但由於他的勤政愛民而一再被重用。
一次,武則天問狄仁傑:“你認為婁師德這個人賢德嗎?”狄仁傑回答:“他作為將軍能夠謹守邊疆,至於是否賢德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能知人嗎?”狄仁傑說:“我和他曾經共過事,未曾聽說他知人。”
武則天這才告訴他說:“我能知道你的才能並重用於你,就是婁師德推薦的。”而且她還把婁師德當年推薦狄仁傑的奏折拿了出來。狄仁傑感到很慚愧,歎息說:“婁公盛德,我蒙他包容了這麼多年,竟然不知道,真對不起他。”
武則天不僅在對內官的任用上很慎重,而且對地方官這樣的外官的任用也十分重視。她深知地方官乃民之父母,事關她統治的基礎,因此她經常和朝臣們討論刺史、縣令的作用。
長安四年也就是704年三月,宰相李嶠、唐休壕對武則天說,由於我們做宰相的沒把政事辦好,致使戰爭沒有止息,百姓生活困苦,一些官吏貪贓枉法。看到陛下常為國事擔憂,我們也很慚愧,但不知怎麼辦才好。
我們認為當今頭等大事是富國安民,為此,必須選擇和任用好地方官。可是,臣見朝廷議事多重內官,輕外職,每次任用地方官,誰都不願前往就任。現在的外官,多是有罪被貶之人,外官不得力會導致風俗不純。希望陛下在朝內挑選有能力的人,擔任地方官,以便把地方的吏治搞好,實現國富民安的大計。
他們的話引起了武則天的深思。她想起了當年太宗皇帝把刺史、縣令的名字寫在屏風上,坐臥細看的情景,越發感到選擇地方官的重要。可她不忍將身居要職的官員派到外地去。
正在武則天猶豫之時,鳳閣舍人韋嗣立主動請求前往。韋嗣立是宰相韋思謙之子,幼年好學,頗有文才,中進士。由於他在蜀地的地方官中政績較為突出,因此召他入京為內官。武則天覺得他是一個理想的人選,而且他又主動請求去地方,於是,就命他到汴州去任刺史。
同時,武則天還讓李嶠、唐休壕薦報有能力出任地方官的人。後來政績卓著的人有常薛謙光、司馬鋥、裴懷古、薛季昶等人。
監察禦裴懷古是一個比較有名的地方官。長壽年間也就是692—694年,姚州、嵩州的少數民族首領發生反叛,武則天派他前去招撫。他到了姚、詹二州,宣布法紀,申明賞罰,區別對待那些參加反叛的人,每天都有很多被迫反叛的人前來歸附。最後,裴懷古隻把叛首押回洛陽,其餘的都準許他們還鄉。當地百姓感激涕零,為他立碑以頌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