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審勢篇 7.封禪泰山,武後揚威——大造聲勢讓人跟著走
從廢後危機中走出來的武則天,沒有被嚇怕,也沒有停止她奪取權力的腳步。她還要做真正的大事,做永垂青史的大事,並且向“男尊女卑”的觀念挑戰,那就是“封禪”。泰山封禪也是每個皇帝的夢想。但是皇帝隻有在取得了很高成就的時候,才敢舉行這種儀式,表示自己已經完成了上天交給自己的認為,達到了最高成就。所以曆朝曆代的皇帝,輕易不敢舉行這個儀式。那麼,武則天 “封禪”的想法能否順利實施呢?
經過了這次廢後事件,武則天體會到“皇後”的地位是那樣地脆弱與不安全。她本以為高宗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她沒想到高宗會來這麼一招。雖然自己已經及時製止了這件事,但後果還是讓她感到不寒而栗,這不禁讓她想到了王皇後和蕭淑妃的下場。為了不給敵人反擊的機會,她毅然果斷地從幕後走向前台,開始和高宗共同聽政 。
武則天的野心在不斷地滋長著,她已經不甘心隻停留在皇後和垂簾聽政的位置上,她要做皇帝,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前途。她又想起了袁天罡的讖語,和父親武士彠的話,他們的話一直在激勵著自己。雖然要想當上女皇比登天還難,但她也絕不會放棄。她要打破這千百年來的傳統觀念,做女人連敢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要挑戰男權,做一般男人都不敢去做的事情,也就是要挑戰秦始、漢武,她要封禪,要讓曆史永遠記住女人的腳印。
泰山封禪是最高領導人與上天進行溝通的一種渠道,是皇帝協調天、地、神、人之間關係的一種方式。唐代以前隻有秦始皇和漢武帝進行過這種盛典。行此大典目的:一是帝王自以為取得了偉大的成就,而自己又是“受命於天”,向天帝祭祀感謝、報告功績;二是當四方平服,海晏河清之時,通過泰山封禪大典,向“四夷萬方”宣示聲威,使他們服服帖帖,永遠迎合;三是尊“泰一”,借助神權來強化皇權,實現中央集權的“大一統”。
古代帝王凡認為統治有功於天地者,都想借封禪來表達自己的功績,但多受大臣們阻撓而未能成行。太宗貞觀年間,因文治武功的成績,百官力勸封禪,太宗也很想做,但魏征極力反對,他認為當時的國力還不夠,邊疆四境還沒有平靜,不足以達到封禪的資格,若硬是實行,是“崇虛名而受實害”。最後,太宗還是放棄了泰山封禪的機會。
而武則天認為她有這個資格,現在的國家無論從國力、朝政、四方武功,都遠遠超過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其實,她到泰山封禪還有她自己的特殊目的。因為如今是她武則天,一個女人在治理國家,她打倒了關隴士族的男人集團,她指揮邊陲征戰,取得了遠比貞觀年要輝煌的成績。雖然這些事應該由男人們來做,如今她做得卻比男人還要好,連唐太宗那樣的男人沒做到的,她也做到了。
所以,當她在朝堂上向百官提出去泰山封禪時,百官們像應聲蟲一樣,趕快為她找封禪的根據,為她的提議而歡呼。高宗在朝堂上像個擺設,而且他也知道自己不是開國君王,治理天下也無卓越成就,不適合封禪。但是武則天非常想,她希望自己成為本朝第一個參加封禪的皇後,她要在舉國關注的大典中擴大影響。她還將借此機會感謝上天給予她恩惠,並祈禱天命早降,讓她掌握天下大權。
由於封禪要在泰山舉行,來回和典禮所需要的時間,加起來得有好幾個月,是朝廷與後宮一次大規模的移動。為了能在次年正月元旦如期於舉行封禪,高宗特下詔書,聖駕預定於十月十八日從東都出發。
十月十五日, 武則天上表提出:“過去的封禪儀式,祭天的‘封’禮和祭地的‘禪’禮,完全由皇帝主持,女性根本沒有參加的餘地。況且‘天’屬於男性,‘地’本來就屬於女性。因此,在這次封禪儀式中,請打破傳統的陋習,準予由婦女主持祭典,也就是由內外命婦行尊獻之大典。”
要皇後以下的內外命婦,參加“禪”的大典,這種做法雖然聞所未聞,但對武則天來說已不是什麼稀罕事了。當年舉行立後大典時,她就曾打破傳統,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果然,高宗下了詔書。“在‘禪’禮中,在天子之後由皇後行禮亞獻,由越國太妃燕氏行終獻。”越國太妃燕氏,是太宗的嬪妃,越王貞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