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胸懷有多廣,幸福就有多大
《塔木德》說:“不能與人和諧相處,不能容納別人的缺點和短處,是一個人失敗的根源。”其實,修煉自己的胸懷,坦誠地接納他人,一切便都是和諧的。
忠告1 修煉胸懷
有一位老人,一共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覬覦著老人的房產和存款,特別是三個兒媳婦,更是施展各自的力量想多分點財產。
老人呢,心裏早就有了數。所以,不管兒媳婦們怎麼折騰,他都微笑著麵對。因為這個,整個大家庭也是和和氣氣,樂樂嗬嗬的。
《塔木德》說:“人死後,站在神的麵前時,神討厭那些規避他所賜予快樂的人。”
一個想辦法製造快樂氛圍的老人,神一定很愛他的。
這個老人很長壽,到了九十八歲老人去世後,三個兒子才明白了,自己的父親麵對兒子們的斤斤計較,一點都沒有介意,反倒是以寬廣的胸懷、公正的做法,給了孩子們答案,為孩子們以後的相處樹立了榜樣。
其實,擁有寬廣的胸懷不但利於家庭的和睦,在其他領域,也有積極的作用。
《塔木德》說:“人的心胸,應該比紅海更廣闊。”
胸懷廣闊的人,更能成大事。因為胸懷廣闊的人,肚量大,能容人。他們聽得進不同的意見,接納得了另類的行為,即使被對方傷害過,也會不計前嫌而和睦相處,所以,這樣的人更容易被別人接受。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胸懷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氣節。胸懷廣闊的人擁有一身的凜然正氣,做事大氣,光明磊落而不猥瑣藏奸。王安石與蘇東坡是政敵,平時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很有些不共戴天之意。但在烏台詩案中,當蘇東坡蒙冤下獄,有人頭落地的危險時,貴為宰相的王安石卻仗義執言,對宋真宗諫言:“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使此案一錘定音,救了蘇東坡一命,也傳為曆史美談。王安石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心中裝著的是國家的江山社稷,而不是一己恩怨。這樣的人,不管在哪個朝代都因為具有高尚的人格而令人肅然起敬,都會受到人們的擁護。
與王安石相比,周瑜就顯得很渺小了。《三國演義》裏的周瑜,雄姿英發,文武全才,英雄蓋世,但吃虧在心胸狹窄,見不得人家比他強。所以,幾番工於心計卻弄巧成拙,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哀鳴中含恨而逝。可憐,一代梟雄未成大業就退出了曆史舞台。
胸懷有多寬,舞台就有多大。大事難成,難在力量不夠,所以,誰能把一群人召集在一起,誰就抓住了時機,成就了大事。受大家擁護不在能力強弱,而在於是否具備寬廣的胸懷。胸懷寬廣,能用天下之材、盡天下之利,才能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三顧茅廬”、“魏征進諫”、“負荊請罪”的曆史佳話。
這些人,何以有這樣寬闊的胸懷呢?
1.有偉大的抱負。
凡是誌向高遠,心裏裝著人類、國家、集體、團隊利益的人,做事的著眼點已經不是落在一己的得失上,而是超越了自我的更大的追求。他們之所以有著更高遠的理想追求,就是因為他們站得高,盡收在眼裏的世界更廣闊,內心也就更敞亮。
藺相如因為看明白了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他們兩個鬧不和,必將削弱趙國的力量。為了趙國的安全,他寧願躲開廉頗,也不願意正麵交鋒。如果藺相如考慮不到國家層麵,隻為一己的心情舒暢,恐怕早已和廉頗交鋒,趙國也會因此朝不保夕了。
所以說,擁有偉大的誌向是修煉胸懷的重要方式,而廣闊的胸懷也是實現偉大誌向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2.多讀書。
多讀偉大人物的生平傳記,從他們的處世為人中可以學習到怎麼做才能擁有廣闊的胸懷。也從那些反麵人物身上吸取教訓,讓自己明白,思想狹隘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3.學會諒解。
曆史上還有一個著名的“絕纓會”,講的也是與胸懷有關的故事。楚莊王夜宴群臣,一陣風把宮中燈燭全部吹滅。一個喝得半醉的將軍拉住了一位妃子的衣服。妃子折斷了他頭盔上的帽纓,大喊:“大王,有人想趁黑侮辱我,我已折斷他的帽纓,請點燈後看誰的頭上沒帽纓,問他的罪!”楚莊王馬上說:“且慢!今天痛飲,請大家都把帽纓拔掉!”大家全部拔掉帽纓,然後才重新點燈,喝得盡歡而散。三年後,楚晉大戰,有位將軍英勇異常,奮不顧身。擊潰晉軍後,莊王問那位將軍:“你為何這麼舍生忘死呢?”答曰:“三年前宴會上被折帽纓的就是我。蒙大王不殺不辱,我決心肝腦塗地,以報大王之恩。”
楚莊王因為理解了他的將軍是因為醉酒才做出了無禮的行為,他更明白一位將軍的價值要遠遠高於自己的妃子,更何況在那種黑暗的情形下,誰也看不清誰,更不能確定是那位將軍非禮。所以他采取了一笑而過的方式諒解了那位將軍,卻收獲了一位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將士。
4.從大局出發。
一個心裏裝著大局的人,想得會更長遠。抗日戰爭中,建築學家梁思成全家背井離鄉,家產盡失,弟弟梁思忠陣亡於淞滬抗戰,內弟林恒犧牲於成都空戰。在長沙大轟炸的烈火中,謙謙君子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義必自斃,總有一天我會看到日本被炸沉的!”但是,在美軍轟炸日本前夕,他卻提議避開京都和奈良這兩個最美麗的日本城市。後來,他的兒子梁從誡赴日本演講,談及此事,眼眶濕潤地說:“父親當時做出這個決定是不容易的,我們家有兩個親人都犧牲在抗日前線!”台下鴉雀無聲,無不動容。
忠告2 納短:和諧相處的秘訣
曾經看到這樣一則當著“矮人”說短話引發“戰爭”的報道。在菜市場裏麵,一名中年瓜販挑三揀四聲音最大,嘴裏不停地說著:“這瓜有疤瘌,疤瘌的我可不要……”這話被另一位買瓜的女子聽到了,恰巧這位女子臉上有疤痕。她質問瓜販,她臉上有疤咋了,如再敢說一遍,就叫人打扁他。說著說著,兩人就打起來了。
這個生活小插曲告訴人們,誰也不願意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短處。而能夠接納他人短處的人,必定是被人喜歡和愛戴的,生活中會因為能夠獲得更多的友誼而充滿了歡樂。
《塔木德》說:“不能與人和諧相處,不能容納別人的缺點和短處,是一個人失敗的根源。”
因為人們很容易陷入一個自我折磨的窠臼,為他人的錯誤、缺點而生氣買單。這樣做是不值得的,但是很多人還是在身不由己地做著這樣的事情。比如,看到他人過日子不夠節儉,就會生氣;看到親戚不努力工作,好逸惡勞,搜刮老人,就覺得這人真是有問題,不願意和他交往;看到鄰居酒後經常耍酒瘋,覺得很沒麵子,就刻意地遠離鄰居……因為總是以一雙挑剔的眼光去查找別人的缺點,每個人看起來都是那麼地討厭,不值得做朋友。誰都不能做朋友,但是誰都有朋友,唯有那些隻看到別人缺點的人找不到知己。
既然世間有瑕疵存在,為了讓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完美,生活更舒適,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努力,減少不良因素對自己的傷害。
日本北海道文化使節訪問團一行二十四人應邀來我國某市演出。演出前,中方工作人員把藝術劇院的舞台擦得一塵不染,光可鑒人。因為日本的演員在表演舞台劇時有一個習慣,一般赤足或僅穿一層薄襪。
劇院內座無虛席。演出再有十分鍾就要開始。依據安排,日本文化訪問團長演出前有一段講話,大家找來找去沒找到日本團長,主持演出的同誌著急了,他跑到前台想向觀眾朋友解釋一下。當他剛走出後台幕布,借著昏暗的燈光發現了讓人吃驚的一幕:那名團長氣喘籲籲地光腳來來回回一寸一寸地擦著舞台的每一角落。他旁若無人,專心致誌地幹著這項累人的工作,不時俯下身用手摸著光滑的地板,決不放過一寸地方。大約持續了十多分鍾,才告結束。
演出晚了十分鍾才正式開始。在後台,那名叫加藤的六十多歲的團長,擦了一把汗,長長地籲一口氣,臉上帶著滿意的神態。
通過翻譯,加藤團長歉意地說:“不是不相信中方人員的工作,而是個人的一個習慣。舞蹈的韻律出自於雙足的優美表演,萬一地上有什麼東西硌了腳,那就太對不起藝術,對不起觀眾了,我不想偶爾的一個不慎,破壞了藝術的完美和在觀眾心裏的形象。”
眾人啞口無言。但細心人還是發現,加藤團長偷偷丟棄在果皮箱裏一個小紐扣和一塊小木片。
在工作中把別人的缺點和不足裝在心裏,默默地去幫助別人做完沒有做好的事情,是接納他人瑕疵的一種很好的體現。這種做法比較適合工作中、生活中與人相處。還有一種辦法,也可以促進與他人和諧相處。那就是,尋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
俗話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比如,有的人熱心,善於助人;有的人手巧,能做別人做不來的細致活;有的人有力氣,搬搬抬抬的力氣活最管用;有的人善於理財,可以帶給別人很多理財新觀念,促進家庭經濟收入的增加。一個人如果能夠和很多人交朋友,和睦相處,那麼每個人身上的優點都可以發揮作用,就像長在自己身上一樣,需要的時候就可以使用。
如果眼睛看到的是別人的優點,那麼就會覺得對方真是太好了,值得敬佩和學習,那相形之下,對方的缺點也會變得很小了。從個人心理來看,每個人都有被肯定的需要,如果你發現了別人的長處,並以欣賞的態度對待他人,那麼你和對方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這個時候,在別人眼裏,你就是一個懂得賞識他人、熱情待人的人,人家也就願意與你交朋友了。這樣,你就擁有了更多的支持者。
在美國前總統林肯的眼裏沒有敵人,即使打擊他的人他也當朋友對待。林肯身邊的工作人員看不下去了,提醒林肯不應該試圖跟那些人做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仕途順利。可是林肯並不這麼認為,他說:“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時,難道我的敵人不是在減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