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做個被人信任的人(1 / 3)

第6章 做個被人信任的人

因為有了相互信任這個基礎,才會有人們的交往、交流、合作,生活的路上真是鮮花盛開啊!否則,生活之路將會被一堵又一堵懷疑、猜忌、不信任的牆堵死,到處碰壁。

忠告1 擔當起自己的責任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是市場部部長與銷售主管同乘電梯,電梯裏人很多,部長放了一個屁,大家的目光聚焦到部長臉上。部長不好意思,把自己的目光移到主管臉上,轉移了大家的視線。主管發現大家都看他,感到很冤枉,脫口而出辯解道:“不是我。”不久,主管被免職。主管不服,質問部長,部長說:“你連屁大點事兒都擔不起,要你何用?”

這個故事諷刺的是像市場部部長那樣本身沒有擔當力,卻拉別人來墊背的無恥之人。遇到這樣的領導,誰都不會開心。

《塔木德》上說:“要承受發生的事情,要忍耐貧窮帶來的變故。”

一個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能夠坦然麵對,擔當自己應負的責任的人,在生活中是能夠被人信任的,也是招人喜歡的。

因為敢於擔當體現的是一種胸懷、一種責任感、一種氣度、一種做事的態度,這樣的人懷揣著責任,他們無論做什麼,都是有分寸的。

具有“好漢做事好漢當”精神的人,不怕錯誤,出了問題會積極改正。他們以一種積極的態度麵對工作和生活,所以,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找借口開脫自己。這樣的人,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交友,都因為有如此坦蕩的胸懷而被人尊重。

敢於擔當的人能夠對困難和問題有正確的認識,敢於負責,主動“收拾殘局”。他們有強烈的責任感,出了問題想到的不是自己會不會被追究責任的小私利,而是從大局出發,積極采取措施防止事態惡化,盡全力扭轉局麵。

而沒有責任感的人,就完全不同了。

沒有責任感的人毫無擔當力,一旦出了問題,犯了錯誤,便尋找借口,推卸責任。他們覺得這樣就可以蒙蔽過關,掩蓋了自己的缺點,也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沒有責任感的人,最終害的還是自己。因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累積自己的人生閱曆,不管哪一件事做得不妥當,早晚都會波及自己的發展。

曾經有個手藝很高的老木匠準備退休了,他向老板提出了辭職,說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再做蓋木房子的手藝了,找點清閑的,和老伴過過退休的日子,享受晚年的生活。他知道這樣收入會少些,但還是決定退休。老板聽後感到很失望,很不願意讓這麼一個老手離去。老板問他看在多年的交情上是否願意再幫忙蓋最後一棟房子,老木匠答應了。但是,開工以後,老木匠的心已經不在蓋房子上麵了。工藝做得馬馬虎虎,用料很差,手工非常粗糙。老木匠對最後一棟房子蓋得這麼糟糕感到慚愧。

這天,老木匠終於完成了最後一棟房子,他請老板來驗收。老板來到房子前麵,見到老木匠,手裏遞過一把鑰匙給老木匠。“這是你的房子。”老板對老木匠說,“這是我贈送你的退休禮品!”

做個假設,如果老木匠知道這最後的房子是為自己建造的,那麼他一定是興高采烈地去建設,讓自己晚年有個結實的歸宿!如果他不辭職,那麼,他也會竭盡所能地去完成這份工作。可是,在以為這座房子與自己關係不是很大的時候,老木匠丟失了責任心,也因此丟掉了這一生中也許對自己來講最為重要的一份禮物。

一位老人缺少了責任感,都會有巨大的損失,那麼,對於年輕人來講,損失就更大了。令國人淚奔的藥家鑫案發生後,人們看到了一個人沒有責任感、不懂得擔當責任的可怕後果。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責任心仿佛一張安全通行證,沒有它,生活就是不安全的。隨時都有可能被闖紅燈、超速行駛的車輛撞傷,也可能被毒品帶壞。

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如果察覺自己有不敢擔當的行為,一定要反省自己,養成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習慣。要有一個對待錯誤的正確態度,發現錯誤的時候,不要采取消極的逃避態度,而是積極承擔,想辦法彌補過錯。隻要勇於承擔責任,錯誤不僅不會成為你發展的障礙,反而會成為你向前的推動器,幫助一個人養成負責任的習慣。

忠告2 自以為是,吃虧的是自己

在幾歲小孩的家裏,如果家長讓孩子做些事情,他尋找理由搪塞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很小兒科,太自以為是。

比如,媽媽讓孩子關掉電視,他雖然沒有看,卻說:“我還看呢!”媽媽要把穿小了的不喜歡了的衣服送人,他會說:“我還能穿呢!”

在孩子單純的小腦袋瓜裏,想到的隻有自己,他們覺得自己一切的想法、做法都是對的。因為孩子無法權衡環境、事件的不同而改變行為的標準,所以會想出許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想法。

如果一個成人,像孩子一樣不斷地為自己想法的成立尋借口、找理由,那麼不但不會有半點的可愛,而且還會讓自己吃虧。

《塔木德》說:“不要自以為是,直到死的那一天!”

自以為是的人,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自己是最好的,常常過高地估計了自己,過低地估計了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不夠虛心,也不夠大度。常常以自己的尺度衡量別人,覺得我怎麼樣,別人就要怎麼樣,即使自己對問題的認識是片麵的,也不能采納別人的意見。從學習方麵來講,這樣的人滿眼都是自己的時候,不管對方有多少值得學習的優點和長處都是看不到的。這就等於堵死了從他人那裏學習的道路,成長、進步都變緩慢了。從工作方麵來講,他們隻顧著自己的想法,全然不把別人的意見、建議放在眼裏,容易陷入片麵化的窠臼。

在這樣一個各方麵都高速發展的社會,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需要有廣納百川的胸懷,這樣才能頭腦清醒而冷靜,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才能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態度。所以,自以為是的人很傻,這樣的人最終要被自己的性格所害。

安徒生的童話裏那個虛偽、愚蠢、傲慢的皇帝,穿上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的時候,他聽到了大臣、典禮官的讚美聲。“上帝,這衣服多麼合身啊!裁得多麼好看啊!”“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這真是貴重的衣服。”“乖乖!皇上的新裝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麵的後裙是多麼美麗!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這個時候皇帝飄飄然了,表現出了更加陶醉的樣子,因為他要掩蓋“什麼也沒有看見”的事實。

所有的人都這麼說,是因為誰也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什麼也看不見,因為這樣就會顯出自己不稱職,或是太愚蠢。所以,他隻能裝出自己看到穿著衣服的樣子,以掩蓋沒有穿的事實。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隊、一個國家,一旦被自以為是的麵紗所籠罩的時候,就會有虛偽的、愚蠢的、錯誤的、失敗的事情發生了。

秦朝末年的項羽,當謀士範增向他建議殺了劉邦免除後患時,項羽一點都沒把劉邦放在眼裏,結果被劉邦殺得隻剩百餘人,自刎於烏江。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之戰,就是因為袁紹自以為是,不但不聽田豐的勸告,反而疏遠他、囚禁他,最後落得個眾叛親離、一蹶不振。

而很多成功者,是非常善於聽取他人意見的。

鬆下幸之助在創立自己的公司後,每次大的決策會議勢必親自參加。鬆下說:“我個人要做很多決定,並要批準他人的很多決定,實際上隻有百分之四十的決策是我真正認同的,餘下的百分之六十是我有所保留的,或我覺得過得去的。”“我不可以對任何事都說不,對於那些我認為算是過得去的計劃,大可在實行過程中指導它們,使它們重新回到我所預期的軌道上來。我想一個領導人有時應該接受他不喜歡的事,因為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否定。我們公司是一個團隊,並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公司,需要大家的群策群力,妥協有時候使公司更強大、人際關係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