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要不在乎,成功就是有秘訣
成功是個人能力的體現,能讓人有滿足感。成功雖然不可複製,但是成功的路是有規律可循的,成功的方法是可以借鑒的。掌握一些成功秘訣,能夠讓人少走彎路,盡快成功。
忠告1 再來一次,就是成功
聽到一位年輕人在QQ群裏這樣慨歎:“至少寫作,我不擔心投入太多錢,隻是賠了青春。但從事別的,我就是菜鳥。和人打交道,就隻有被人剝削的份兒。我又不喜歡把人往複雜和陰暗裏想,覺得那樣累。可賺錢哪有不累的。雖然唯一的特長是寫作,可是寫作又實在賺得太少,想放棄,又不知道做什麼,真是糾結啊!”
年輕,有時間有精力,意味著前途無量;年輕,不夠成熟,也意味著在幾個不同的選擇之間不停地搖擺。
《塔木德》上有一句格言:“成功就是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他們不停地尋找能成功的方法,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總是感覺沒有走上成功之路。可是有的人就在踏踏實實幹著一件事,經營個小攤,幹一份工作,堅持一項愛好。很多人瞧不起他們,可是若幹年後,他們起來了,發了,小攤變成了大商場,從普通職員升到了經理,成了某個領域的專家。這就是成功,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後收獲的成功。
什麼是成功?隻要我們踏實地走在成功的路上,就是成功,因為我們有了目標,有了方向,成功遲早會到來的。
有的人總是在探尋成功的秘訣,窮其一生也沒有搞明白,當他們滿含遺憾地離開人世的時候,其實聰明的猶太人早就給出了答案。
這個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推銷大師,在他退休前,人們渴望從他那裏獲取成功的秘訣。
這位大師非常地圓滑,他沒有直接說,而是通過一個表演來回答這些渴望成功的人們。在演講台上搭起了一個高大的鐵架,鐵架上吊著一個鐵球。他要兩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用大鐵錘去敲打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其中一個年輕人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球沒動。他幾乎是拚了命地接二連三地砸,直到累得氣喘籲籲,球也沒有動。他泄氣了,另一個人也是同樣的命運。會場一下子寂靜下來,所有人都看向大師。
老人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然後麵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認真地敲了起來。他用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了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敲了一下。就這樣持續地敲打,十分鍾過去了,二十分鍾過去了,會場亂作一團,有的人甚至憤然離去。老人仍然一小錘一停地工作著,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
四十分鍾的時候,坐在前麵的一名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霎時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果然以很小的擺度動了起來。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成功真的就是這麼簡單,隻要選準了方向,持續去做,不怕工作的簡單、單調和瑣屑,就能夠幹出一定的成績。
現在的年輕人,雖然受了很高的教育,仍然不懂得這個道理,找工作挑肥揀瘦,總想著幹那些職位高待遇好工作省心的事情,完全一副好高騖遠的浮躁態度。因為不肯屈就低位,閑適在家啃老,這樣既給家裏增加了壓力,也失去了在實踐中接受磨煉的機會,更是丟掉了成功的機會。
觀念決定行動。年輕人走上社會最重要的是學本領、長才幹、練能力、擴人脈,以夯實將來在社會立足的資本。如果剛出校門的年輕人把找工作看做是錘煉自己能力、認識社會的機會,那麼就不會對福利待遇要求太高了。待遇固然是擇業的重要砝碼,但對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年輕人來說,死死摳在這裏不是好事。
當下崗位競爭激烈,抓不住就可能失去,失去工作的機會就失去了鍛煉自己、提升自己的途徑。失去之後,細想一下,不是工作崗位不夠好,而是我們的內心。每個崗位都是我們認識社會、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即使在短時間內沒有很好的發展,但自食其力產生的自我實現感,遠比靠父母更有價值,更比無目的的挑選有收獲。
忠告2 有個專注的態度
曾經讀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一位年輕的媽媽在家裏帶孩子,因為給孩子查找營養食譜,思想開了小差,竟然忘記了已經到了給孩子吃飯的時間。孩子餓得哇哇大哭,她還沒意識到自己隻顧著研究菜譜,忘記了做飯。
做這樣的生活小事,如果沒有專注於一個地方,就會出現紕漏,讓日子不完美。何況,關係前途、事業的大事呢?
《塔木德》中寫道:“把你的心專注在一個地方。”
三心二意、思想開小差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做這件事的時候想著那件事,勢必導致精力不能集中於一件事。
在《塔木德》裏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找到智者約瑟,看到他正在樹上摘蘋果。“尊敬的約瑟,我有一個問題要問你。”這個人喊道。“我現在不能下樹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我今天受雇於這裏的莊園主,我的時間是屬於他的。”約瑟因為在樹上說了拒絕回答問題的一句話,影響了摘蘋果,收工之後主動向莊園主提出扣一點兒工錢。
猶太人講究做事專注、集中精力,他們覺得這樣才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好。
勒韋是美國著名的醫師及藥理學家,1936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出生於猶太家庭的勒韋從小喜歡藝術,繪畫和音樂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要他專攻一門科學技術,在父母的教育下,勒韋進入大學學習時,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愛好和專長,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學習。
勒韋不怕從頭學起,他相信專注於一,必定會成功。帶著這一心態,他很快進入了角色,專心致力於醫學課程的學習。在醫學院攻讀時,他專心學習、刻苦鑽研。從醫學院畢業後,他先後在歐洲及美國一些大學從事醫學專業研究,在藥理學方麵取得較大進展。由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奧地利的格拉茨大學於1921年聘請他為藥理教授,專門從事教學和研究。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不受其他事情的幹擾,一心一意,深入鑽研,作用在這件事上的力量就會很大——幾乎全部心思都會集中在尋找實現欲望的方法上。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這樣的一種習慣。
一個人專注於一件事,遲早會成功的。但是成功的欲望不可過強,否則,結局會令人很失望。
心理學上有一種“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鋼索表演藝術家,他從來沒有出過事故,因此,當演技團這一次要為重要的客人獻技時,決定派他上場。瓦倫達知道這一次上場的重要性:全場都是美國知名的人物,這一次成功不僅僅將奠定自己在演技界的地位,還會給演技團帶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因而他從前一天開始就一直在仔細琢磨,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都想了無數次。
開始了,這一次他沒有用保險繩。因為許多年以來他沒有出過錯誤,他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會出錯。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當他剛剛走到鋼索中間,僅僅做了兩個難度並不大的動作之後,就從十米高的空中摔了下來,一命嗚呼。他的妻子事後說,她知道這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隻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心理學家說,瓦倫達太想成功了,太專注於事情本身了,太患得患失了。如果他不去想這麼多走鋼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經驗和技能是不會出事的。後來,人們就把專心致誌做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的意義,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當一個人身上背負了太多的事件本身以外的東西,甚至超過了對事件本身的關注,那麼,就會分散注意力,影響到事件本身。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裏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的情景。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球大多都會掉進水裏。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麵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當你已經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就不要再考慮與這件事無關的問題,不要讓功利心和由此引出的擔憂幹擾你的行動。專心去做那件事的時候,就不會再考慮成功或者失敗。沒有了成敗的憂慮,人自然就變得輕鬆自如。
忠告3 擁有更多促進成功的習慣
有位性格非常靦腆的年輕人,他為自己總是不能從容地在人前說話而羞愧。有人建議,讓他每天對著鏡子演講三十分鍾,用不了多久,就能侃侃而談了。年輕人雖然半信半疑,但是他覺得每天演講半個小時也不是什麼難事,就試著去做了。慢慢地,這個年輕人發現,自己在公共場合越來越有話可講了,而且談話的內容也非常受歡迎。再後來,這個年輕人成了一名非常著名的演說家。他不再為自己不敢在人前說話而苦惱了,因為自己精彩的演講反倒是為自己打開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他感到無比幸福。
《塔木德》說:“成功和失敗都是習慣。”
習慣是什麼?是一種自動化的動作和穩定的行為方式。關於習慣的力量,有的人心中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看看下麵這個小故事,你定會有所觸動。
亞裏山德拉大圖書館被燒之後,一個窮人有幸得到一本書,他從書裏找到了一個“點金石”的秘密。點金石是一塊小小的石子,它能將任何一種普通金屬變成純金。隻是點金石和成千上萬的小石子混在黑海的海灘上,唯一的區別是真正的點金石摸上去很溫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涼的。這個窮人做好了準備後就去了沙灘上找點金石。他一個一個撿起,摸著冰涼的就扔進大海裏。一天,一星期,一個月,一年,兩年……他把一顆又一顆冰涼的石子扔進了海裏,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那顆溫暖的石子,也不自主地扔進了海裏。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所謂成功的習慣,當然是指好習慣,比如,積極主動、堅持不懈、珍惜時間、熱愛運動等都是好習慣。
美國老牌汽車的創始人福特先生,年輕的時候去求職,等候麵試官麵試的時候,他發現地麵上有個小紙團,覺著不順眼,走過去撿起來扔到了垃圾桶裏。誰知,這個細微的動作被麵試官發現了,麵試的時候,麵試官直接對他說:“你被錄取了。”麵試官之所以如此幹脆地做出了決定,是因為他覺得福特先生具有良好的習慣,而這個習慣體現了他的素質。
成功沒有想象中那麼難,隻要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養成了習慣,早晚會成功的。萬?列文虎克,隻是一名沒有多少文化,在小鎮上看大門的工人,但是他長年累月地磨鏡片,磨了六十年。透過薄薄的鏡片,他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因此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從一名看門人變成了赫赫有名的科學家。
養成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最好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這樣好習慣才會內化成孩子的性格、人格。
青少年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行為榜樣,在有了足夠的積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之前,他們會鎖定一係列目標,比如父親、母親、哥哥、姐姐、老師、父母的朋友等。通過觀察這些行為榜樣的行動、舉止,吸收他們的一係列技巧、為人處世的態度等,內化到自己的品質中來。
如果家長或者孩子身邊的某位長輩具有運動的習慣,這個孩子會很快地喜歡上運動。這個時候,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運動一定的時間,堅持四十天,孩子就初步養成了運動的習慣,如果接著堅持九十天,這個習慣就不會動搖了,可能堅持一生。
青少年時期,好奇心比較強,自製力比較弱,需要家長監督、提示孩子一下,讓孩子回到他該做的事情上來。
忠告4 成功素質:相時而動
有些人常常恨自己,為什麼處理事情那麼死腦筋,不知道根據時局的變化變通一下,就算“賭一把”的結果沒有預想的完美,總比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強啊!當很多人麵臨新的情況猶豫不決的時候,猶太智者已經給出了答案。
《塔木德》說:“僅僅知道等待和忍耐,不是真正的聰明。”
猶太智者們在鼓勵人們修煉善於忍耐和等待的美德時,擔心人們不知變通,一味地傻等,以至於錯過了最好的時機,追悔莫及。
《塔木德》裏講述了一個捕雀的故事。一天,猶太巨富列宛看到八歲的兒子在院子裏支起了一個大大的捕雀的網,網下聚集了十來隻吃米粒的麻雀,列宛示意兒子牽動繩子,扣住網下的麻雀。兒子沒有動,他悄悄告訴列宛,他要等外邊的那幾隻進去再拉。等了一會兒,非但外邊的沒進去,裏麵的反而走出來四隻。列宛再次示意孩子快拉,但孩子卻說,別忙,再有一隻走進去就拉繩子。接著,又有三隻雀兒走了出來。列宛對他說,現在拉還能套住一隻。但孩子還是不動,他覺得總該有些要回去的!結果呢,連最後那一隻也吃飽了,飛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