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次次地收獲,一點一滴幸福著(1 / 3)

第3章 一次次地收獲,一點一滴幸福著

很多人都懂得“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卻很少有人做到為了建成心中的羅馬而有智慧地努力。

忠告1 擁有幹大事的態度:肯做小事

有一種人瞧不起小事情,每天都在幻想著要幹成一件大事,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到頭來什麼都幹不成,可謂“空留餘恨在心間”。這樣的人,真是可惜又可憐啊!他們隻因為沒有搞明白一個道理,就讓人生留下了莫大的遺憾。

《塔木德》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塔木德》告誡後人:“別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當一個人急於獲得成功的時候,眼裏隻有遠處的目標,看不起小事情,結果呢,大事沒做成小事做不了。反倒是那些肯從小事做起的人卻有了大的收獲。

洛克菲勒十六歲開始為一個小商人做會計助理,因賬簿做得有條不紊、精細認真,一點差錯都沒有,深受老板賞識;20世紀初,中國上海的一位猶太裔房地產大亨哈同到上海後的第一份工作是門衛兼清潔工,那個時候,哈同便認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是超過老板,他努力工作,一年後被升任地產科領班,此後,做地產、搞教育,都做得風生水起,很快超過了老板;鑽石大王彼德森十六歲到一家珠寶店當學徒,敲敲打打一絲不苟,僅五個月手藝就得到師傅的認可;股票超人約瑟夫?賀希哈十四歲的時候,做了一名辦公室的收發員,中午還兼任接線生,為了接近股票,他說服了總經理,從十四歲到十七歲,畫了三年的股票行情圖,終於跨進了股市的大門。

當我們以仰視的目光注視這些偉人的時候,最大的發現應該是找到了那個令我們敬佩的點,即從小事做起的精神。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會減少許多不切實際的空想。

做好小事和做好大事的道理是一樣的,都需要高度負責的精神,在做事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旺盛的熱情,具有敏銳的判斷力,能夠對工作中出現的每一個變化、每一件小事迅速作出準確的反應和判斷。

可見,工作並無小事,做不好小事不但成就不了大事,連做大事的機會都不會有。從這個角度來看,每一件小事也是大事。一個人隻有看得起小事,才會重視小事。如果帶著一種消極的心態對待“做小事”,敷衍了事,淺嚐輒止,則有可能連“做小事”的機會都將喪失。

2008年,四川巴中市政府一名辦公室人員因一時疏忽,將放假通知中“中秋節”寫成了“端午節”,辦公室三位官員因此遭問責被免職。如此簡單的事情都會出錯,足見三名工作人員責任心有多差!工作態度如此不端正,即便有再大的仕途夢想,都是徒勞的!

那些能夠花費最短的時間成就大事的人,不是命運太好,而是他們懂得選擇距離大事最近的小事去做。選準小事,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成功就會在某個時刻不期而至。

若幹年前,在英國,一位青年在當裝訂書報的工人,聽了當時譽滿歐洲的化學家戴維的報告之後,他把所有的報告整理抄清,裝上羊皮封皮,一次次郵給戴維。戴維大為感動,就請他來麵談。

這位青年很想在戴維的實驗室找份工作,戴維卻拒絕了,說:“你年紀也不小了,什麼教育也沒受過,還是回到裝訂車間去吧!”青年人並不死心,他再次請求:“不能當實驗員,就讓我當勤雜工吧!”

就這樣,這位青年就從普通的勤雜工幹起,一步一步終於當上了實驗室助手,並有了一係列的創造發明。他就是被後人尊稱為“電學之父”的法拉第!

沒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如果你能夠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把平凡的小事做得很好,那麼你的人生之路就會越來越廣,成就大事的願望就一定能夠實現。

忠告2 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

在一次關於科考的電視訪談節目中,看到這樣一個專題片,講的是我國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在進行物資冰上倒艙作業時,一處海冰發生塌陷,一輛正在行進中的雪地車落入冰海。在麵臨塌陷與下沉的危險時,駕駛人員在短短幾分鍾的時間裏做出準確判斷後,憑借高超的生存本領,成功自救。那位科考隊員在命懸一線之際,實現了自救,不但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為科考事業做出了貢獻。

由此看來,生存能力對一個人來講是第一位的事情。

《塔木德》上說:“必須加倍努力以謀求生存。”

猶太人具有充滿強烈危機感的生存意識,由於長期遭迫害,猶太人一直無法實現定居生活,因此非常重視信息和教育,以便在不熟悉的國家裏無論處於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能夠生存。

那麼現代青年的生存能力又是怎麼樣的呢?

《現代快報》報道,2010年7月12日上午10時左右,南昌筷子巷派出所的民警突然接到報警稱,有一名衣衫襤褸的男子正躺在人行道上,一動也不動。兩名民警迅速趕到現場,發現一名赤裸著上身的男子正閉著眼睛躺在地上,直喘著粗氣。民警當即驅車將其送往市第三醫院進行治療。

在救治過程中,男子斷斷續續地說出了自己的姓名,民警查詢後發現,這名全身髒亂不堪的流浪男子姓黃,今年才二十三歲,福建省三明市人,一個月前竟然剛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

在和小黃進行了很久的溝通後,民警終於了解到,小黃畢業後本想回福建找工作,誰知買錯車票,來到了南昌。小黃身上隻有幾十元錢,因為不善於溝通,幾次找工作都失敗了。心灰意冷的小黃幹脆在南昌過上了流浪的生活。因為天氣炎熱,他身上的衣服都破了,身上也出現了潰爛。

由此看來,小黃雖然讀完了大學,掌握了相當多的知識,但是生存能力並不過關。不但不能及時地為自己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連換票、遇到困難向家人朋友求助這樣起碼的生存意識都沒有,堪稱“書呆子”。

一位家住天津市的男性大學本科畢業生,到天津市一所大學報考研究生,報名之後竟然不知道怎麼回家了。他急中生智去向警察問路,警察告訴他怎麼走之後,他還是不知道怎麼回家。警察無奈,隻好給他錢讓他坐公交車回家,可這位大學畢業生竟然說他不知道怎麼坐公交車。無奈,警察隻好打電話給這位大學生的父親。這位大學生的父親來到這裏之後,對警察解釋說:“孩子從小學到大學,上學都是大人接送,從來沒有自己出過門,也從來沒有單獨坐過公交車,所以不知道怎麼回家。”

當下的孩子,雖然沒有落得和小黃一樣慘的境況,但是生存能力並不強。這當然與我們的家庭在教育上重成績輕能力有關。好在,我們已經醒過來了。

2010年,胡錦濤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成效不應隻看學生是否能準確填寫標準答案,更要看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看他們是否掌握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

其實,早在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就是教育要培養四種學習能力:一是學會認知的能力,二是學會做事的能力,三是學會共同生活的能力,四是學會發展的能力。

孩子們從懂事那一刻起,已經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生存壓力,加之我們家長時時抱怨當今的競爭有多麼激烈,不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就沒有了前途,使得孩子的世界裏隻有學習,沒有了玩耍,沒有了交往,沒有了做事的機會,成長呈現向著機械學習一邊斜的態勢。

家長把當今社會的壓力告訴孩子能夠起到督促孩子好好學習的目的,但是家長一定要在此基礎上為孩子指出並引導上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這樣,孩子就能朝著努力適應社會的方向發展。那就是,不但要好好學習文化知識,還要發展各種能力,比如社交能力、做事能力、組織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