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斷向幸福的源頭注入能量(1 / 3)

第2章 不斷向幸福的源頭注入能量

一個人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提升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進而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

忠告1 學習是一生的課題

有些因為個人原因落後於時代的人,一麵擺出一副痛苦的樣子以顯示自己其實是很有上進心的,另一麵又從不努力地學習新知識。與其讓內心處於矛盾的煎熬中,不如安下心來學習。要知道,跟上時代的步伐,內心才會充實、快樂!

《塔木德》說:“對於猶太人,學習是一生的課題。”

這可不是說說的事情,而是有事實擺在麵前的。猶太人好學,連馬車夫在等車的時間,都要聚在一起學習《塔木德》。這個故事在世界上是廣泛流傳的。七十多年前,有一個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輛馬車。他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排猶太人的馬車。走近一看,馬正在吃草,卻找不到車夫。他就問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車夫哪去了?”小孩回答說:“在車夫俱樂部吧。”基督教徒來到車夫俱樂部,看到在狹窄的屋子裏麵,車夫們都在學習《塔木德》。

連車夫們都在抓緊時間孜孜不倦地學習,那麼其他的人呢?答案是明擺著的了!猶太人的好學精神也告訴我們,隻要想學習,就能抓緊時間。

猶太人為什麼這麼愛學習呢?因為他們懂得知識就是財富,更享受到了成功地把知識轉化為財富後的榮耀。在現代社會,這種重視教育、善於學習的回報就是知識和金錢。從總體上看,各地的猶太社團總能保持高於其他社團的生活水平。在這一點上,猶太人足以傲視全世界。

據統計,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中有百分之十七是猶太人,美國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中有百分之二十七是猶太人,美國每五個大學教師中有一個是猶太人,每五個大學生中也有一個猶太人,足見猶太民族素質之高。

科學家中除了愛因斯坦外,繁茂的哥廷根花園的締造者弗蘭克、兩次改變了世界的偉人尼爾斯?波爾、“核和平之父”西拉德、“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氫彈之父”特勒、天才物理學家費曼、“吞噬細胞”的權威梅契尼科夫、“控製論之父”維納、“世界語之父”柴門霍夫等都是猶太人。猶太經濟學家同樣也不乏其人,大衛?李嘉圖、薩繆爾森、阿瑟?伯恩斯、海爾?布隆納、西蒙等都是猶太人。他們所探討的經濟學課題從商業循環到投入產出分析,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範圍非常廣泛。之所以猶太人中有這麼多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和猶太人善於學習、勤於思索的傳統是分不開的。

諾貝爾科學獎已走過百年曆史,在獲獎的幾百名科學家中,中國本土科學家竟榜上無名。與猶太民族相比,我們究竟差在哪裏呢?在培養孩子成才的路上,我們方方麵麵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缺憾。

中國的教育體製導致了家長、老師死命地追求分數,導致孩子失去了玩耍、創新的機會,思想禁錮在標準答案上;在當下的科研體製下,科研經費向“長”字派傾斜,而這些人行政事務纏身,難以靜下心來搞科研,而那些真正有時間搞科研的教授,卻爭取不到經費;在人才選用上還是遵照著老一套的“學而優則仕”,導致很多研究人員專職做了行政後,科研水平倒退。由此看來,要想在科學的最高殿堂有所斬獲,我們的教育、科研環境是需要大換血的!

猶太民族非常善於把知識用在經商上。猶太商人的知識麵很廣,眼界很開闊,他們大多是先通過鑽研成為某一行當的行家裏手,然後從容地走上經商之路的。學識淵博不僅提高猶太商人的判斷力,還提高他們的修養和風度,從而增強自己的信心和客戶的信賴,使得他們在投機、冒險、壟斷、創新等領域成功率都很高。

可不要認為猶太商人都有高學曆,許多老一輩的猶太商人因各種原因多半沒受過多少正規學校教育。因為猶太民族的學習傳統和鑽研習慣,使得他們早就將知識上升到“資本”、“資產”的高度,他們將之比作“搶不走而又可以隨身攜帶的資產”。

《塔木德》說:“寧可變賣所有的東西,也要把女兒嫁給學者;為了要得學者的女兒,就是喪失所有的一切也無所謂。”

猶太人深深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對學者的敬重其實就是對知識的敬重。他們從小就把學習知識、鑽研學問當做畢生的義務。久而久之,這便成了個人的習慣,民族的傳統。

忠告2 接受並重視家庭教育

任何一個孩子的成才都離不開良好的教育,要家長認識到這一點,並努力去實現,這不是生孩子以後才開始的事情,而是要一直留心家庭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最適合孩子成才呢?這恐怕是個最根本的問題,也是最令家長頭疼,甚至寢食難安的事情。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借鑒一下猶太民族的教育觀,以讓我們的親子相處之路更順暢一些。

《塔木德》指出:“教育和宗教一樣神聖。”

猶太教是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為曆經磨難的猶太民族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持。猶太先哲把教育當成和信仰一樣神聖的事情,足見他們是多麼崇拜教育、重視教育。

猶太民族重視教育的情懷,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頗有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在猶太人家庭中,孩子到了七八歲的時候,母親肯定會問孩子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猶太媽媽為什麼向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呢,就是要告訴孩子,知識、文化、書籍等與教育有關的物品才是最為寶貴的東西。如果當時孩子的答案是“錢”或“寶石”,家長立刻就會糾正孩子。他們一定會告訴孩子,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隻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

猶太人非常重視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據一些從美國回來的學者說,今天的美國,最注重學習的,把學校辦得最好的還是猶太人。有統計數字表明,美國猶太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所占的比例,是整個美國社會平均水平的五倍。

有一段時間,某人大代表曾經提出過農村孩子要不要讀大學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提出,與猶太人的智慧相比,真的是相形見絀。不管做什麼,即使回到農村務農,讀大學都是有必要的。因為讀大學是學習知識、提升自己的方法之一。

一個民族對待知識和文化的態度決定了它的眼界和發展,猶太民族過著令人豔羨的生活,與他們把教育看得和宗教一樣神聖的文化態度密不可分。

教育是一種習得,在教育活動中,要實現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目的。這些做到了,人口素質也就提高了,國家也就強盛了。猶太民族早早認清了這一點,並努力把這些做到最好。他們沒有把目光盯在孩子考了多少分上,而是聚焦在孩子的智力發育、習慣培養上。

當一個猶太小孩上學的時候,他就經常被父母和老師鼓勵提問題。他放學回家之後,他的媽媽就會問他:“鮑比,你今天在學校向老師提問題了嗎?提什麼問題呢?”小孩子說:“我問老師,為什麼魚是用鰓呼吸,不是用鼻子呼吸呢?它的鼻子在哪裏呢?我過馬路的時候,為什麼紅燈總是亮的?為何瑪麗老師今天穿了一件咖啡色的褲子呢?”

孩子跟媽媽講述這些的時候,媽媽們並不覺得孩子的問題小兒科,而是表揚孩子問得不錯。因為媽媽知道,隨著孩子思維的發展,他們的問題也會升級的!果不其然,很快,這些孩子的問題就讓人很難回答了,甚至一些專業的教授也無法回答了!這下,家長們可達到目的了!猶太家長們如此煞費苦心地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就是為了讓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因為在他們看來,思考是求得知識的開始。

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我們常常表現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盯著孩子說:“哪兒來那麼多為什麼,一邊玩去!”孩子針對某個問題發表了不同意見,家長不是充耳不聞,就是大喝一聲:“小孩子懂什麼!聽大人說!”如此這般,孩子一生都難以突破父母的成就。

猶太民族非常重視鍛煉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猶太男孩一到十三歲,就要參加被稱為“巴?米茨瓦赫”的成人禮儀式,自己選擇《聖經》中的一節,在眾人麵前宣讀。不僅是讀,還必須闡述自己對這節經文的解釋,以此促使孩子思考,發表出自己的獨立見解。

可是,眼下的很多孩子,在這個年齡卻正在為了考個好點的中學辛苦地奔波於各個輔導班、奧數班、特長班,沒有思考的時間,沒有展示自我的空間,自我學習能力在輔導老師目的明確的精細灌輸中一點點枯萎了下去,最終失去了自我思考、自我表達、自我審視的能力。

無論是祖國還是家庭,都希望當下的年輕人能夠像猶太人那樣精明、智慧、懂得學習,那麼,就學習猶太人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多玩耍、多提問、多思考、多自學,而不是在“學前教育”、“精英教育”的屠刀下失去創新能力。

忠告3 死讀書,連神都不能寬恕

愛因斯坦說:能忘掉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學到了其他的東西,才算是教育。因為在校園裏或者說一味讀書接受的隻是最基礎的教育,學到的隻是書本上的知識。要想真正學到人生最有用的知識,就要自己去感悟,在實踐中獲得經驗與靈感。

《塔木德》說:“如果一個猶太人完全與一切世事脫離,隻是用功學十年的話,十年後他就不能向神祈求寬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