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惜陳琳的才能,而且他在作文方麵極有效率,所以曹操不僅不計前嫌,沒有殺害他,還經常對陳琳寬宏大量。陳琳後來成為“建安七子”之一.對建安文風的表現,有很大貢獻。
曹操非常愛惜人才,為了留住人才他不止一次放下前嫌加以重用,即使這個人曾經背叛過自己。曹操曾經困頓的時候,很多人其他而去,但是曹操卻說:“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棄我而去的,比如魏種。”但是後來魏種也棄他而去,投奔別人。當魏種最終成為曹操的俘虜,很多人以為曹操會殺了他時,曹操卻魏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殺了可惜,所以就把魏種放了。於是繼續讓他做自己原來的官。
曹操相信,隻要有真才實學,真心擁戴他,那麼不管來自何方,甚至是仇敵,都可以拿來信任和任用。而且,想要成就自己的霸業,就要有足夠的胸襟容納人才,為自己所用,輔佐自己。
成大事就要有不計前嫌留住人才的胸襟。謀求事業的發展,有許多事情要做,其中重要的是用人。沒有度量的或度量很小的人,就不會有人輔佐,也很難在立身。隻有能容人的人,才能夠容得下天下人、天下事。以自己寬廣的胸襟吸引人才為自己效力。
【成事之道】勿讓嫌隙阻發展
寬闊的胸懷是君子、大丈夫的立身之本,有多大的胸襟,就能成多大的事業和氣候。大凡英雄,都勇於放下與他人間的嫌隙,以超脫、虛懷若穀的姿態迎接有識之士,在成就他人的同時成就屬於自己的大業。
曹操急切的渴求人才,為了留住人才,他不計前嫌,不論貴賤、把傲然出眾的才華作為選用人才...用願景打動優秀人才,用事業發展留住可塑之才,無論多大的嫌隙都不能阻礙他任人唯賢的腳步。
曹操自己都說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通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持求賢之急時也。”這充分道出了他求賢若渴的心情。說到做到的他,用寬廣之懷抱接納人才,終於成就了他建立名表史冊的豐功偉業。
所以陳壽在注釋《三國誌》時說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禦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這不是虛誇,而是實實在在的讚美。
敢於用人,就要擦亮眼睛,不被嫌隙蒙蔽了識人、用人的雙眼。這其中離不開一個人的度量的作用,也即一個人的氣度、胸襟。領導者的非凡氣度和寬廣胸襟,是選好人、用好人的關鍵所在。沒有容人度量,放不開嫌隙,就不會有賢人聚集。隻有坦然的放下彼此間的嫌隙,不計前嫌留住人才,才能開創群賢畢至的興旺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