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胸襟篇——憂人間苦,容天下事 5.骨子裏有一股真性情
曹操在生活中灑脫、隨意、不拘小節,從而決定了他在做大事的同時也會保有自己的一份真性情流露。
建安十七年,正值機構改革時,有人要求裁並東曹,其意在排擠秉公辦事、不徇私情的東曹椽毛玠。曹操的回答卻很幽默:日出於東,月盛於東,東西東西,也是先說東而後說西,為什麼要裁並東曹呢?又比如閻行投靠韓遂,他的父親卻在曹操手裏做人質。曹操便給閻行寫信說:令尊大人現在平安無事。不過,牢獄之中,也不是養老的地方,再說國家也不能老是替別人贍養父親呀!
幽默的話語,表達了曹操內心的真實想法,卻又巧妙而委婉的動之以情,灑脫中多一份隨和,隨和中又有了一份威嚴。
這種真性情的流露,還真切的體現在曹操的哭上。赤壁大戰中慘敗的層次,在華容道被關羽放走後,行至穀口,跟隨自己的將士隻有二十七人。即使這樣,曹操還是一路笑著回到了自己的大本營,一點不見頹廢之意。到了南郡,曹仁為曹操置酒壓驚,曹操反而仰天捶胸大哭,眾謀士很是不解,一路逃難曹操都沒有哭過一次,現在安全了反而哭了,這很是不像曹操。曹操於是酷照說道:“我不是為別的哭,我是在哭郭奉孝。如果奉孝還在,那麼,就絕對不會讓我有今天這麼大的失敗。我是在為失去他而悲哀、痛惜啊。”
曹操的這一哭,哭出了自己麵對失敗時內心的不甘,哭出了對於自己的忠臣謀士的惜別之情,也讓在座謀士有自我鞭策之意。他哭的真,哭的切,哭出了自己骨子裏的真性情。
其實,不止對自己的謀士,曹操會真情流露,對於自己政治上的強大對手,曹操也是真情畢現。
官渡一戰,曹操用後發製人徹底打敗了袁紹。袁紹官渡兵敗,倉皇北還,不久即憂鬱成疾。同年五月吐血而亡。
但是,曹操攻破鄴城,即令非其將令,不得擅人袁宅。當曹操完全控製了鄴城後,他做了一件常人無法理解的事,但又很富真情的事,那就是淚祭袁紹。他親到袁紹墓前致祭,痛陳時世艱難,生靈塗炭之苦痛,曆數他與袁紹相知相交,相約救民於水火的人生曆程,雖然兩人最終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軌道,甚至兵戈相向,但是還是很讚唄袁紹的英雄業績。
麵對曹操的情辭激切,三軍將士無不為之感動卻又莫名其妙。因為他們的曹丞相哭的是自己打敗的敵人、自己的對手,說以很是難以理解。但是,正如回顧二人的發家、奮鬥曆程,就能夠發現曹操的肺腑之言的懇切。
董卓亂國之初,袁紹、曹操二人結盟,其艱難周旋,共當禍福。這其間自然有患難真情的成分。等到後來各成氣候,各人心目中又都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於是又互不容忍,乃至相互攻擊,連兵血戰。這都是因為個人的使命不同使然。若單論二人之間,卻還是有很多、很深的感情在的。到最後,勝負既明,國破家亡,曹操雖成大功,但這並不是當初他們相約時所願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