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手腕篇——黑白一體,整合八方 5.堅決防止“窩裏鬥”
曆來由於利害而導致的紛爭,尤屬內部人之間的爭鬥最慘烈、後果最嚴重。窩裏鬥自損實力不說,更會被敵人乘虛而入。曹操深深懂得這個道理,一直以來都努力防止窩裏鬥。
最早讓曹操體會到窩裏鬥的危害的,就是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由於各方都不想先出頭,想盡可能的保存己方實力,所以導致關東諸將不能一致對付董卓,內部關係很難協調,很快產生了矛盾。
開始,兗州刺史劉岱和東郡太守橋瑁發生摩擦,劉岱火並了橋瑁,派王肱去兼任東郡太守。接著,袁紹脅迫冀州牧韓馥讓出冀州,自己做了冀州牧,韓馥不久自殺。屯駐酸棗的諸軍在糧食吃完後,連形式上的聯合也維持不下去了,於是立即散夥,回到了各自的轄區,發展自己的勢力。此後,中國成了擁兵割據者的天下,在東漢王朝的版圖上,出現了大大小小數十個獨立王國。此後一段時間內,各地區的主要割據勢力是:
公孫度占據遼東。劉虞、公孫瓚占據幽州。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和並州。曹操占據兗州。董卓、李催、郭汜等占據司州。馬騰、韓遂占據涼州。張魯占據漢中。劉焉占據益州。劉表占據荊州。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先占據南陽,後占據揚州。孫策占據江東。
這樣,他們之間就有原來的聯盟走向了內訌,這些割據勢力為了保持並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相互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兼並戰爭,造成了社會經濟的嚴重破壞和人民的大量死亡。
對於這一幕慘劇,曹操是感觸良多,後來寫《丁蒿裏行》一詩: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剪。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是曹操這一時期思想感受的真實再觀,體現了他對內訌的厭惡和痛絕。同時,他也意識到內訌的嚴重性和毀滅性,尤其是他幾近於白手起家,對於自己來之不易的實力,他當然不會讓其喪失在內訌當中。所以,他在以後的事業當中,總是會想辦法拉攏人才、聚攏人心,防止內訌。
張邈字孟卓,東乎壽張人,本來和曹操的關係不錯。張邈年輕時以仗義行俠聞名,喜歡振窮救急,頗得曹操看重,兩人從那時起就開始了交往。董卓亂起,曹操從洛陽逃到陳留,張邈曾支持曹操起兵。起兵後的一段時間,曹操曾受張邈節製,實際等於張邈的部將。袁紹出任關東聯軍盟主後,狂妄自大,張邈看不慣,曾義正辭嚴地加以譴責。袁紹很氣惱,暗中讓曹操殺掉張邈,曹操不同意,說:
“孟卓是我的朋友,你對他應當寬容一些。現在天下大亂,我們應當一致對外,不要鬧內訌。”
後來張邈知道了這件事,很感激曹操。曹操第一次東征陶謙時,兩人的關係都還不錯,曹操甚至將自己的家屬托付給了張邈,臨出發時對家屬說:“我萬一戰死了,你們就去投靠孟卓。”結果曹操平安返回,兩人重逢時,都激動得流下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