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禦人篇——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11.賞功罰過是管人的良策
對曹操來說,有功有賞賜不是做做樣子說說了事,也不是說隻對那些為自己立下功勞的人給予獎賞,他是發自本性的認為有功必賞是硬道理。在曹操還沒有雄踞一方,四處征戰開創自己的疆土的時候,他就為當時沒有名氣的關羽打抱不平了一次。
當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時,董卓以華雄為驍騎校尉,迎戰孫堅。將孫堅打敗後,又斬殺了他的部將祖茂。然後孫堅又下關挑戰,接連斬殺聯軍的數員大將,諸侯中無人可敵,因此,各路諸侯豪傑大戰華雄未果。身為聯軍盟主的袁紹歎息說:“可惜我的上將顏良、文醜沒有在此,如果有一人在此,怎還會懼怕華雄?”
此時尚為平原縣令劉備手下一名馬弓手的關羽階下大呼,挺身請戰。袁術因關羽是弓箭手,當即怒斥,命人將他趕出。而曹操卻說“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而且此人長相非凡,旁人焉知其為馬弓手?”同時,曹操遞給關羽溫酒一杯說:“將軍且飲了此杯以壯膽氣”。關羽卻道:“待我斬了華雄後再飲未遲!於是拍刀上馬。結果,片刻間便提華雄之頭來見,此時酒且尚溫!
這就是有名的“溫酒斬華雄”。袁術對此大怒:“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曹操卻反駁:“得功者賞,何計貴賤!”
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曹操識人的敏銳洞察力和遠見卓識,以及挺身而出的義氣。他的義氣為關羽掙得了嶄露頭角立功的機會,而給他力量的是他本身賞功罰過的理念。這也決定了他能夠在今後的事業當中不斷聚集人才,不斷輔助他日益走向強大。
陳蘭,梅成據六見叛亂。曹操派於禁、減霸雲討伐梅成,張遼、牛蓋等討伐陳蘭。
梅成假意降於禁,於禁因此退兵。梅成就率領他的部下投奔陳蘭,轉人濡山。濡山中有座天柱山,山勢陡峭,高二十餘裏,道路艱險狹窄,步行隻能一人通過。陳蘭在山上安營,張遼想進攻,眾將說:“咱們兵少,道路艱險,不能深人攻敵。”
張遼說:“咱們和他們一個對一個,正所謂勢均力敵,隻有勇猛的人才能取勝。”於是在山下安營紮寨,然後進攻,殺了陳蘭、梅成,俘虜了他們的部下。曹操後來論功行賞時說:“登天山,履峻險,俘獲蘭、成,是蕩寇將軍張遼之功。”於是給張遼增加食邑,並給他持節,可在軍中先斬後奏。
特別是隨著曹操勢力擴大,在朝中權力日隆,他更側不備官爵,以實實在在的利益安撫身邊的將士,以激發將士的立功之心。
曹操總是厚待部下,名利權都是盡量放開了的給予他們。但是,一味的獎賞很容易有失偏頗,使下屬恃功自傲,沉迷其中,毫無組織紀律,士氣低下,這樣反而不利於建功立業。所以賞罰並用才能起到激勵和警戒的雙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