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霸術篇——群雄逐鹿,成王敗寇 4.不信天命,隻盡人事(1 / 1)

第五章,霸術篇——群雄逐鹿,成王敗寇 4.不信天命,隻盡人事

在《度關山》這一作品裏,曹操寫道:“天地間,人為貴”,其實就是在說人事的重要性。曹操是一個不信天命的人看,他更加注重的是人事,事在人為。

曹操不比袁紹的家世顯赫,也不比劉備的強有力名望,但是他能夠一步步奮鬥上來,最後在三國中站穩腳跟,甚至最後更是一籌,就深刻的體現了他不信天命、隻盡人事的思想理念。因為篤信天命的話,他就會向現實低頭,麵對現實而不會有奮鬥、成大事的想法和動力,也就不會有他後來的成就。

長期以來,曹操不信“天命”,可以說是他不拘泥於現實、勇於突破的人格魅力的體現,但我們如果從更深層次上考慮,聯係曹操本人特殊的政治背景,也可以說:曹操不信天命,也是形勢的需要。

身為漢相,曹操同時又在謀劃曹魏事業的發展,即使自己不取漢而代之,也要為子孫後代奠定代漢的根基。既有此心,便不當相信天命。因為通常所謂“天命”的最主要含義是“受命於天”。所以,如言天命,首先必須回答漢祚久暫的問題。別人可以大談漢代已進人季世、土德將代火德而興,預言漢朝將要滅亡,但曹操不能。因為那樣,篡漢野心就暴露無遺了。

可見,從某種意義看,曹操不信天命,也不談天命之事,完全是基於重大的政治問題的考慮。也正是因為“天命”同一個時代的“政權”緊緊相連,所以反對者們由此便覺察到曹操“性不信天命”,就是“有不遜之誌”。曹操回答反對者的意見,也基於此。

即使曹操曾經說過信奉天命的話,那也隻是權宜之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侍中陳群、尚書桓階也乘機進言,說漢家期運久已盡,曆數久已終,“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曹操在此情勢下,道出了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此時的曹操是想用周文王來自比,堵住那些想要讓他稱帝、陷他於危難境地的人的口。

在治軍的過程中,曹操對裝神弄鬼的做法也是深惡痛絕。而對於裝神弄鬼的人,曹操是絕對的嚴懲不殆。曹操在征討河內、獲嘉時,從俘虜口中得知,有一個叫宋金生的人自稱神人,告訴守軍鹿角無須把守,他派狗替大家防守,如果不聽他的話,就會在夜裏聽到軍隊行動和兵器撞擊的聲音,天明後會看見地上有老虎的腳印。曹操立即派人將宋金生捉住殺死,表明了他對裝神弄鬼行為的斷然態度。

曹操還在(孫子·九地篇》注中說:“禁妖邪之言,去疑惑之計。”《用間篇》注說:“不可以禱祀而求,亦不可以事類而求也。”也都表明了同樣的態度。

其實,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曹操不信天命,因為他是一個注重實際的人,注重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力來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所以,他更是一個辦事的人,再加上長期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磨練,使他明白了盡人事必須從實際出發的道理,否則隻會到頭來一場空。所以他的思想和他的行為時相輔相成,以思想為指導,以行動來實踐。

曹操以他作為一名傑出政治家的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向我們真實的再現了不信天命盡人事的成功案例。他是奮鬥的先驅,是奮鬥的榜樣,更是能夠運用霸術逐鹿天下的英雄。

所以,沒有不經曆風雨和奮鬥就產生的命中注定,因為隻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才會注定了自己的結果。沒有準備、不想奮鬥、隻知道等待的人,那麼注定了他不能夠成功;相應的,萬事靠自己的努力、奮鬥、時刻準備迎接更大的挑戰的人,那麼就注定了成功會屬於他。用不信天命盡人事的霸術,成就自己的事業才是天命。

【成事之道】事在人為

充滿英雄氣概的人物都不會相信天命,他們的信條裏有的隻是事在人為,人定勝天。所以,他們敢於挑戰權威,善於突破常態和束縛,用自己的能力和霸術創造屬於自己的不凡命運。

所以,坐以待斃絕不是曹操的性格。他的領袖氣質霸道而充滿威信、魅力。他外表鎮靜,內心卻不信天命,隻信人事。他征伐治國,指點江山,力主沉浮。

曹操自己都說他“性不信天命之事”。這是他不服輸、不甘平庸的理想體現。郭沫若也為他正名,說“他能夠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毀滅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複私仇,諱不避權貴,舉能揚側陋,敢於公開下令要選用,被人稱為“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

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共同的道理,即事在人為。沒有誰是天生的王者,也沒有誰是注定的英雄。他們都是盡了人事換來的成功。任何一個人都不能甘於現狀,甘願平凡。隻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擺脫天命的束縛,破除重重阻礙,那麼迎接自己的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