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成功屬於有強大控製力的人 誤區:溝通不是我說你聽(1 / 2)

第6章 成功屬於有強大控製力的人 誤區:溝通不是我說你聽

態度決定一切。在和人交往的時候,對溝通持以什麼樣的看法,將直接影響溝通的效果。你要小心這些錯誤的想法,它們會把溝通變成一件費勁而且無用的事情。

第一種危險想法:小看溝通的技巧——溝通不是太難的事,我們每天不是都在溝通嗎?

的確,我們每天都在做很多的溝通,可是如果你去看看這些溝通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達到效果的,或許就不會以為溝通有那麼簡單了。前文中我們講到很多溝通的技巧,是因為我們所要溝通的對象是人——一個擁有智慧、獨立的思考體。

溝通都是有目的的,否則可能就更適合稱之為表達或者是釋放。而這些各自不同的目的,或許是為自己爭取資源,或是解釋誤會,又可能是要求別人共同完成一件事。信息的發出者和接受者在一次溝通後,付出和收獲是不完全對等的。要將這種不對等描述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理由,那些沒有思考隨口說出的話,又怎麼能達到溝通的效果呢?

所以對於溝通的第一正確想法應當是:溝通不是太難的事,我們每天進行很多的溝通,但是有效的溝通要用到語言、行為、心理等諸多技巧。

第二種危險想法:忽略溝通的雙向性——我告訴他了,所以,我已經和他溝通了。

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把溝通和告知混淆。最早的時候,溝通的意思是挖溝使水相通,見於《左傳·哀公九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杜預注:“於邗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從一個點順利連通至另一個點,是為溝通。倘若有人自說自話地挖了一條道,偏偏不是通往應去的地方,甚至都沒有挖通,那怎麼能叫做“溝通”呢?

因而溝通是需要讓對方有所反饋的,雙方都有互動,才能去檢驗信息傳遞過程中有無失真。很多時候溝通源自於告知,A告訴B一件事情,B或許不明白,或許有異議,雙方對於這個事件協調之後達成一致,才算是順利完成了一次溝通。

所以對於溝通的第二個正確的想法應當是:我和他溝通過了,他確切地知道了我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可以放心了。

第三種危險想法:高估溝通的主動權——隻有當我想要溝通的時候,才會有溝通。

總會有些人習慣性地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覺得溝通是從自己這邊自上而下的一種信息傳遞。他們往往意識不到很多時候自己也會處於被溝通的狀態,而且他們也絲毫沒有配合溝通的習慣。他們不懂得什麼叫聆聽,不明白自己有義務去確認別人傳遞過來的信息,也不知道這種反饋對於完成一次有效的溝通來說有多麼地重要。所以,他們在溝通中是不受歡迎的人。而這種不被喜歡,當他們開始主動溝通的時候,就會影響到自己在溝通中獲得的尊重與配合。所有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對等的,沒有人可以例外。我們應當時刻記住的就是,溝通雙方是平等的,為了達到共贏,使利益最大化,每個人都應當為溝通的良好結果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