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流產的常見因素排除環境因素外,不外乎遺傳因素、生殖器官畸形或疾病、感染、內分泌因素、免疫因素等。因此建議,30歲以後準備當媽媽,最好能夠做做下麵的檢查:?
遺傳方麵:可抽血檢查染色體、血型、基因分析;?
生殖器方麵:可以做B超了解子宮體、子宮頸、卵巢、輸卵管的情況;?
感染方麵:須做白帶和血液檢查,以排除滴蟲、黴菌、HPV、支原體、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 ?
內分泌方麵:可抽血查甲狀腺功能、血糖、性激素檢查;?
免疫方麵:可抽血查抗精子抗體、抗卵磷脂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狼瘡因子等;?
環境方麵:可做微量元素檢測或對有異味的環境進行檢測。?
另外,建議在準備懷孕的頭3個月開始口服葉酸片,每天0.4毫克,遠離茶、酒、煙、咖啡等,並堅持每天適當的鍛煉,同時也要請丈夫一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以確保精子的質量。
治療影響準媽媽受孕生理狀況
1痛經
在一般情況下,月經期由於盆腔充血而有小腹部輕度的墜脹感,這是正常的,並非病理性的。但是當疼痛嚴重,甚至到了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並需要服藥的時候,就屬於病理狀態了,醫學上稱之為痛經。分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叫原發性痛經。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叫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經常發生於月經初潮後不久,或未婚、未孕的女性,可能的病因是子宮內膜和血液內前列腺素含量的增高造成的,治療的方法隻能是在月經來潮的時候服用含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製劑的藥物,如吲哚美辛(消炎痛)或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以緩解症狀。繼發性痛經的病因較複雜,如子宮頸狹窄、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發育不良、內分泌異常、盆腔炎等,都可以引起痛經。需要進行相應的檢查才可以確定原因。
原發性痛經一般對生育沒有影響。繼發性痛經就會對生育產生影響,如子宮發育不良、子宮內膜異位症、內分泌異常等。建議患者到醫院的婦產科做相應的檢查和治療,仔細地查找病因。
2流產
習慣性流產是一些準媽媽不能做媽媽的原因之一,50%~60%早期流產是受精卵的染色體異常所致。這種流產減少了先天性畸形兒的出生,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淘汰現象。然而,排除夫婦雙方染色體異常、子宮先天性畸形這類先天因素,大多數後天因素導致的流產是可以避免的。以下是常見的後天因素導致流產的病因及其防治對策。
(1)月經不調:由月經不調導致的流產很常見,特別是那些月經提前、經期延長者,整個經期可延長至十幾天,這些表現實際上就是醫學上所說的“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這類患者平時孕酮水平低下,一旦懷孕,孕酮水平更顯不足,因此可造成母體對胚胎的免疫排斥,子宮肌肉興奮性增高,影響絨毛發育,導致流產。
對策:孕前使用中西藥調整月經周期,使其恢複到正常狀態,為胚胎著床、發育做好充分的準備。長期月經不調者,一旦懷孕,建議及時就診,用藥調整孕後內分泌水平。
(2)慢性陰道炎:關於慢性陰道炎、宮頸炎導致的流產。女性生殖道有一層薄薄的上皮,既可防止女性生殖器感染,又可避免上皮下淋巴細胞與精液直接接觸。當炎症破壞它時,精液會直接與這些淋巴細胞接觸,促使女性產生抗精子抗體、抗磷脂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
對策:孕前積極治療生殖器炎症,直至治愈:做免疫學檢查,如發現抗體陽性,也要治愈後再考慮懷孕;要避免經期同房,以免感染而產生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