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世界船王”包玉剛——“海龍王”鏖戰香江 5.智勇雙全的“陸地王者”
◎把船隊開進避風港
藍色的海洋上,包玉剛憑借著銀行家的睿智與敏銳以及高超的商業手腕成就了自己的霸業。可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他卻逐漸把重心轉移到陸地上來,是什麼促使這位“世界船王”做出如此重大的“轉型”呢?
20世紀70年代,一場因中東戰爭而引發的石油危機席卷全球,導致了航運市場的空前繁榮,在很多人眼裏,作為全球航運業“龍頭老大”的包玉剛勢必是最大的獲利者,但是包玉剛卻像海燕似地嗅到大蕭條風暴的氣息,在他看來,航運市場的情況必定會越來越糟。
其實,當時很多從事航運業的船主都意識到了這點,但是,他們卻天真地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抱著一種聽天由命、順其自然的心態。可是如果船到橋頭直不了,那麼等待他們的就是“船翻人亡”的悲慘下場。
而包玉剛有著十分接近市場的感知力,他以銀行家的敏銳與睿智,實業家的大膽與魄力,在航運低潮來臨之前,大刀闊斧的對集團戰略作出重大調整。最初,包玉剛是把資金多元化運用,逐步將賺得的部分資金投於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酒店及交通運輸業上,這使得他在接下來爆發的聲勢浩大的國際經濟大風暴中,不但逃過劫難,而且財富大為增加。
緊接著,包玉剛又做出了一個令世界為之震驚的決策減少船隻,準備登陸!事實證明,包玉剛的做法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當世界航運業的大蕭條像颶風海嘯般襲來時,包玉剛已把他的船隊穩穩地開進了“避風港”!
◎與李嘉誠密謀
20世紀80年代,包玉剛已經逐步將麾下船隊從過去的200艘削減為96艘。人們不由得紛紛猜測,船隊大大“縮水”的船王,接下來又將何去何從?過去在海上縱橫馳騁、翻雲覆雨的“蛟龍”,能否在陸地上也獨霸一方呢?
接下來,包玉剛向整個香港,乃至全世界證明了自己不但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更是智勇雙全的“陸地王者”。他登陸的首役,便是和實力雄厚的英資怡和洋行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九龍倉閃電戰”。
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擁有資產18億港元,其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和香港島上的一些碼頭、倉庫、酒店、大廈、有軌電車及天星小輪,是香港的一塊風水寶地。誰掌握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業務。它當時的主人,就是香港四大英資財團之一的怡和。不過,怡和集團雖然控製九龍倉,但持股比例不到20%,若誰占據20%的股份,就可與之公開競購九龍倉。
最先盯上九龍倉這塊“肥肉”的,是有著“香港地王”稱號的李嘉誠。為了避免驚動怡和,與其發生正麵衝突,李嘉誠早已不顯山不露水地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悄悄地買下了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