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世界船王”包玉剛——“海龍王”鏖戰香江 5.智勇雙全的“陸地王者”(2 / 2)

在李嘉誠看來,最想得到九龍倉的,應該是“船王”包玉剛。如果把2000萬股以每股30港元的價格轉讓給包玉剛,不僅自己能夠獲得5000多萬港元的利潤,還能通過包玉剛的關係在彙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9000萬股的股票。這樣,他既可穩穩入主和記黃埔,又可避免華資之間的“窩裏鬥”,這絕對是一個交了朋友、打了英資、獲得大利的一箭三雕的絕招。

1978年夏日的一天,在中環文華酒店一間幽密的客廳裏,李嘉誠悄然約見“船王”包玉剛,提出了上述構想。包玉剛投身航運20多年,縱橫四海,卻一直苦於沒有自己的碼頭,長期以來,他龐大的船隊總是使用別人的碼頭和倉庫,頗有寄人籬下之感,大量的利潤也白白流失了。

因此,他對擁有自己碼頭的重要性的感受比誰都深切。他也確實早就盯上了九龍倉,而且也買下了不少股票,但尚未達到與怡和競購的份額,現在有此“空檔”,豈能無所作為,讓到了眼前的良機白白溜走?當然,包玉剛也非等閑之輩,在赴約之前他就已經揣摩到李嘉誠的想法。

對於眼前這位比自己年輕十歲,風頭正旺,而且實力和成就與自己不相上下的“地產大王”,包玉剛一直頗為欣賞,他對李嘉誠的這個一箭三雕的妙招、絕招連聲稱讚。兩人一拍即合,當場成交,同時約定不向新聞界透露任何風聲。

就這樣,在李嘉誠的幫助下,包玉剛宣布他以及其家族已買入了15%~20%的九龍倉股份,九龍倉集團也不得不正式對外宣布,包玉剛加入九龍倉董事局。

【創富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如果你麵對的是一家在幾年乃至十幾年的經營曆程中一帆風順,從來就沒有遇到過挫折和失敗的企業,那麼,要麼它是上帝格外垂青的異類,要麼它根本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泡沫。

經濟學家魏傑曾經下過一個預言:“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非常痛苦,我估計再過十年,現在民營企業200個中間有一個生存下來就不簡單,垮台的垮台,成長的成長。”

為什麼中國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隻有8年?為什麼當年名噪一時的“孔府家酒”、“三株”“秦池古酒”等品牌都已煙消雲散,退出曆史舞台?為什麼IBM、通用等國際企業的CEO們經常充電、考察?一切源於危機感!來自外界的危機感!自身的危機意識!

企業的危機意識說到底就是企業管理者與員工的危機意識。在談到微軟時,比爾蓋茨認為“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絕對是告誡自己管理層的警戒。海爾的領軍統帥張瑞敏對自已的形容是“如履薄冰”,目的在於鞭策自己勤奮,保有製定戰略的警惕性,但海爾的企業文化中卻滲透著是“積極向上,奮勇向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