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大廈一建,其他有關工業便帶動起來。1959年,香港的紗廠總共才38萬錠,但到1967年就擁有90萬錠了,原因在於房地產市場好。南洋紗廠搬到荃灣,一搬就發了。
那是香港當地產業的黃金年代,大家都爭地盤。霍英東拆建利園山舊樓,收購了部分渣甸倉,牛奶公司貨倉;海軍船塢開投,他也投了標,這都是為了找地盤,建樓房。香港政府還開山填海賣地,他也承辦開山填海工程。
房地產業的繁榮,不但推動了工業發展,也推動了旅遊、商業、飲食業,還推動了金融業的發展,使整個香港繁榮起來。
20世紀50年代以前,銀行是不輕易貸款的,不收存款。彙豐銀行早期就不收存款,要經有名望的人介紹才能開戶。許多人士的產業,不是早已存足樓款的,而是把所購樓宇按搗(抵押)給銀行,向銀行貸款購買。樓宇按揭貸款當時便成為銀行的主要業務。香港金融也隨之日益活躍。
今天,香港許多富豪,大都是經營房地產發跡的。霍英東的革新措施把香港房地產業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峰。現在回頭看來,他當時采取的經營房地產業的新措施,在香港經濟發展中確是重大突破。從房地產業到工業、金融業,香港整個經濟都獲得了飛速發展。
【創富經】創新是商業的源泉
霍英東加入香港地產業後,首創“賣樓花”,很快帶動了香港地產業的繁榮,而這種好勢頭延續下去,引發了工業經濟、金融業、旅遊產業的繁盛。這是許多人始料不及的。由此,香港迎來了曆史上最好的時代。
商業的迷人之處,恐怕就在於他的不確定性,並且往往能創造出超越想象的財富奇跡。對商業人士來說,能夠引領一個時代的商業潮流,也就是一件快慰的事情了。除了香港的霍英東,我們還能看到掀起IT風暴的比爾蓋茨、引領互聯網熱潮的google雙人組,等等。
而這些商業精英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佳績,在於他們完成了某種程度的商業創新。當然,這種創新不是憑空來的,是建立在前人基礎上的,甚至是進行的創造性模仿。而後者,也是離我們最近,應用得最多的創新技巧。
無數後來居上的故事告訴我們:後來者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創造性的模仿超越先行者。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甚至認為,創造性模仿就是一種創新戰略。
哈佛大學教授西奧多·萊維特說:“創造性模仿不是人雲亦雲,而是超越和再創造。”企業間互取所長,模仿先進技術及觀念既有助於市場競爭,又能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但是,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巧妙模仿——即以不竊取知識產權的方式學習他人技術。
商業世界中,許多領導人是財務或物流方麵的專家,但是對人力資源或營銷知識往往體會不深;他們可能在下屬麵前是個好領導,但在市場麵前卻不是出色的博奕者。於是在弱肉強食的市場叢林法則麵前,大浪淘沙過後總有失敗者的影子。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點是這些人不懂得變革,不善於根據情勢變化做好執行工作。
成功的商人,一定有它變與不變的地方——變的是“隨時應變”的執行策略,不變的是對“變革”的堅守。最後,讓我們牢記國際戰略管理專家哈默爾的教導:“好的企業都是在寬廣的戰線上進行創新,麵對全新的商業環境挑戰。它們無須操心預測未來五年會發生什麼事,因為在這個快速變革的年代,能預見十二個月以後的事似乎都超出能力範圍。應付快速變化的方法是創造一個適應力強、無時間差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