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紅色資本家”霍英東——義薄雲天贏得身前身後名 3.大舉淘沙,終成行內巨擘
◎一條舢板創出的奇跡
1945年戰爭結束,萬物更新,各行各業逐漸活躍起來,運輸業自然急需發展。霍英東和他母親都看準了這個時機,毅然把雜貨店頂給別人,得了7000元,決心重操父輩的駁運舊業。
當時,霍英東也有過謀取一個穩當工作、好好生活的機會——申請到太古洋行當個文員,已被複信接納,月薪300港元,在當時是一個不錯的營生。文員生涯,“朝九晚五”養妻育兒,隻要不出大差錯,論資升職,可保生活無憂。
但是,他放棄了,而是選擇了一條坎坷之路:暫時幫母親搞運輸,再尋求別的機遇。這雖前途叵測,卻符合他不甘平淡的個性。於是,這個年輕人踏上了一條充滿風險和誘惑的道路。
霍英東幫母親做駁運生意,負責管帳,沒有工資,而一家人的生活費用由母親包辦。雖然家庭環境仍很艱難,但總算比過去有所好轉,所以大家對明天都充滿了希望。要強好勝的霍英東當然比其他人更有野心,不滿足於眼前的所得。
憑著在社會底層多年闖蕩的經驗和機敏的頭腦,他發現香港在戰後遺棄了很多廢舊物資,其中多數是機器類。那時候,人們對這些東西均不屑一顧,有的可以用,卻以很便宜的價格出售,還有一些東西隨處可以撿到。
發現收購這些廢舊物資將有利可圖,一個大膽的計劃在霍英東的心裏成型——大量收購戰後廢舊物資,然後伺機轉手賣出,從中贏利。他將計劃告訴了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兩人竟不謀而合,都認為這件事值得去做。
於是,霍英東開始駕著他的小舢舨出沒有港島的各個角落。而這個又破又舊的小舢舨是霍英東唯一的財產。他利用這條小舢舨,並依靠朋友的資助,把一些廉價的機器零件、廢舊的軍用物資都一一收集起來。沒有雄厚的資金作基礎,霍英東隻能邊買邊賣,看準機會,很快轉手。好在香港有不少富商已看到此業有利可圖,紛紛收購這類物資,所以很容易轉手賣出去。
霍英東深知,自己家底薄,不能貪圖大的利潤,隻能從小處開始積累,逐漸積少成多。於是,他不辭勞苦地駕著小舢舨到處奔波。經過一段時間的辛苦創業,霍英東竟奇跡般地發達起來。他將舢舨換成了小艇,小艇又換成了駁船,終於積聚了相當的資金,為以後進軍海砂業打下了基礎。霍英東回憶這段往事,不無感慨地說,這確是很好的機遇,如果那時我有足夠的資金,就可多賺幾大筆了。
任何生意都是由小到大做起來的,前提是一定要看準機會,不斷進行積累。隨著資金越來越充裕,對商機的認識和把握也越來越獨到,才可以謀取商機有更大的發展。霍英東從無到有積累起不菲的身價,也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淘沙業大有作為
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香港經濟開始起飛,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冒出來。地產業、建築業蓬勃發展,直接導致海沙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由於經營淘沙業耗費的人工多,收益少,所以利潤微薄,香港商人輕易不敢涉足海沙經營業。
那時候,人們把海沙經營比作吃螃蟹,雖鮮美誘人卻又無從下口。霍英東是個敢於吃“螃蟹”的人,他認定香港建築業會有更大的發展,淘沙業必定大有可為,於是謀劃著一個偉大的商業計劃。
霍英東雖然膽識過人,卻並不盲目行動。為了弄清楚淘沙業令經營者望而生畏的原因,霍英東在大大小小的淘沙船中間出入達數月之久。他是窮苦是水上人家出身,從小就生活在海灣的小舢舨上。因此,當地來到淘沙船工之中,自然如魚得水,經過深入了解,很快摸清了具體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