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平頭百姓,日子更難過了。在舊社會,平頭百姓們交糧納稅以後所剩無幾,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一到災年荒年,賣兒鬻女,慘不忍睹。即使是現在的老百姓們,日子是比以前好過了,但不如意事也太多太多。小孩上學遠了,孩子考不上大學了,家屬下崗了,皮夾子被小偷摸走了,買到假冒偽劣產品了,被小販宰了——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誰能說我們的人生是完滿的呢?因此說,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不完滿才是人生,這實在是一句平凡的真理。誰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諦,誰就能從中受到益處。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說有一眼特別靈驗的泉水,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傷殘軍人,一跛一跛地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小鎮居民帶著同情的口吻說:“可憐的人,難道他要向上帝請求再有一條腿嗎?”這句話被傷殘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請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請求他幫助我,教我沒有一條腿後該如何過日子。”
在生活的漫長歲月中,每個人都會麵臨無數次的選擇,這些選擇可能會使我們的生活充滿無盡的煩惱和難題,使我們不斷地失去一些我們不想失去的東西,但同樣是這些選擇卻又讓我們在不斷地獲得,我們失去的,也許永遠無法補償,但是我們得到的卻是別人無法體會到的、獨特的人生。因此麵對得與失、成與敗,要坦然待之,凡事重要的是過程,對結果要順其自然,不必斤斤計較,耿耿於懷。那位肢體傷殘的軍人經受著苦難,可是苦難並沒有壓垮他,反而使他體味到生命的豐富內涵,他坦然接受了殘酷的現實,並勇敢地去正視它。就是這種達觀的生活讓這位肢體傷殘的軍人有著新的希望。
人世間,凡事都是失之東隅,必然收之桑榆,隻是你可能一味地盯著失,而對得並未意識到罷了。比如,夫妻離婚了,在失去婚姻的同時,也得到了追求良緣的機會;親密愛人移情別戀,在失去戀情的同時,也應該慶幸現在的及早分手,避免了浪費今後太多的時光;失意於錢賺得少,卻可得意於不用為了儲蓄投資而煩心。這不也正昭示著“陰”與“晴”的真理嗎?
生活不可能像我們期待的那樣完美無缺,它有苦有樂,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和控製自己。對於已經失去的,不必斤斤計較,過分追悔,逝者不複來,眼淚和歎息不會感動上帝,也不會使人生增值,唯一可做的是接受現實,勇敢、樂觀地迎接新的生活。
◇ 精彩的生活不要想太多
一次,有人問農夫是不是種了麥子。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棉花了嗎?”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於是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什麼?”農夫說:“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生活中不少人就像那個農夫一樣,不冒任何風險,到頭來,什麼也做不成,什麼也不是。他們不敢笑,因為他們怕冒愚蠢的風險;他們不敢哭,因為害怕冒別人恥笑的風險;他們不敢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因為要冒被牽連的風險;他們不敢暴露感情,因為要冒露出真實麵目的風險;他們不敢愛,因為要冒不被愛的風險;他們不敢希望,因為要冒失望的風險;他們不敢嚐試,因為要冒失敗的風險……他們被自己的態度所捆綁,是喪失了自由的奴隸。而有膽量,有勇氣的人不是這樣。
在人生中,思前想後,猶豫不決固然可以免去做錯事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會失去成功的機遇。
世界保險業的巨子克萊門托·斯通於1902年5月4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一個窮困無援的家庭中,父親很早去世,由母親將他撫養成人。斯通10多歲時就開始幫助母親從事保險業工作。母親命令他到辦公大樓從上至下爭取顧客,斯通感到害怕,站在辦公大樓外麵的人行道上,兩條腿直發抖,這時候最能給斯通以鼓勵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就做!”正是在這句話的鞭策之下,斯通才有勇氣從一個辦公室進入另一個辦公室。20歲時,斯通建起了自己的“聯合保險代理公司”,而且第一天就做成了54份保險。當時,許多人都對“聯合保險代理公司”的前途持懷疑態度,斯通卻一往無前地將他的公司一再擴大,從美國的東海岸一直發展到西海岸,還雇用了1000名保險推銷人員。
然而,就在斯通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經濟大蕭條的寒流席卷了美國,許多中小工商業倒閉,人們都想把錢存下來以度將來更艱難的日子,再也沒有人想到斯通的保險公司去投保了。斯通冷靜地麵對現實,他認為:“如果你在困難的時期以決心和樂觀來應付,你總會有利益可得。”斯通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自己的部下。那時推銷隊伍隻剩下200人,他帶領著部下艱難奮戰。
1930年,一度十分興盛的賓夕尼亞傷亡保險公司因不景氣而停業,巴的摩爾商業信用公司願以160萬元出售。斯通得到這一消息,決心乘此良機將該公司買下來。但是,他沒有這麼多錢,他對自己說了句:“現在就做!”帶領律師走入了巴的摩爾商業信用公司董事長的辦公室。
“我想買你們的保險公司。”
“很好,160萬元。你有這麼多錢嗎?”
“沒有,不過,我可以借。”
“向誰借?”
“向你們借。”
這真是一樁不可思議的買賣。但是,經過多次洽談,商業信用公司還是同意了。克萊門托·斯通買下賓夕尼亞傷亡保險公司,苦心經營,終於將一家微不足道的保險公司發展成為今日的美國混合保險公司,斯通本人也躋身於美國富翁之利,其財產至少在5億元以上。
在人生中,我們必須學會冒險,因為生活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
◇ 活在當下沒煩惱
有一個年輕人看破紅塵了,每天啥也不幹,懶洋洋地坐在樹底下曬太陽,有一個智者問,年輕人,這麼大好的時光,你怎麼不去賺錢?年輕人說,沒意思,賺了錢還得花沒了。智者問,你怎麼不結婚?年輕人說,沒勁,弄不好還得離婚。智者說,你怎麼不交朋友?年輕人說:沒意思,交了朋友弄不好會反目成仇。智者給年輕人一根繩子說,幹脆你上吊吧,反正也得死,還不如現在死了算了。年輕人說,我不想死。智者說,生命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年輕人幡然醒悟,這就叫一句話點醒夢中人。
這種生活智慧和佛家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的含義相似。到底什麼叫做“當下”?簡單地說,“當下”指的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呆的地方、周圍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當下”就是要你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這些人、事、物上麵,全心全意認真去接納、品嚐、投入和體驗這一切。
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院裏的落葉。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飛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裏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裏如往日一樣滿地落葉。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對此,你可能會說:“這有什麼難的?我不是一直都活著並與它們為伍嗎?”話是不錯,問題是,你是不是一直活得很匆忙,不論是吃飯、走路、睡覺、娛樂,你總是沒什麼耐性,急著想趕赴下一個目標?因為,你覺得還有更偉大的誌向正等著你去完成,你不能把多餘的時間浪費在“現在”這些事情上麵。
不隻是你,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專注於“現在”,他們總是若有所想,心不在焉,想著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輩子的事。有人說“我明年要賺得更多”,有人說“我以後要換更大的房子”,有人說“我打算找更好的工作”。後來,錢真的賺得更多,房子也換得更大,職位也連升好幾級,可是,他們並沒有變得更快樂,而且還是覺得不滿足:“唉!我應該再多賺一點!職位更高一點,想辦法過得更舒適!”
這就是沒有“活在當下”,就算得到再多,也不會覺得快樂,不僅現在不夠,以後永遠也不會嫌夠。忘了真正的滿足不是在“以後”,而是在“此時此刻”,那些想追求的美好事物,不必費心等到以後,現在便已擁有。或許人生的意義,不過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綺麗的花,享受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而已。畢竟,昨日已成曆史,明日尚不可知,隻有“現在”才是上天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活在當下是一種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當你活在當下,而沒有過去拖在你後麵,也沒有未來拉著你往前走時,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時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種強烈的張力。這就是使生活豐富的唯一方式。
◇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在大都市裏經常存在這種現象:早上6點左右鬧鍾響,職業男女匆忙起床,忙得團團轉,洗漱一番,套上職業工作服;要是有時間,就用點早餐,抓起公文包往外跑,開始接受每天例行的懲罰——所謂交通高峰的堵塞;朝九晚五地工作,應付上司,應付同事,應付廠商,應付客戶、顧客。這種緊張繁忙的工作會讓你飽受壓迫。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用動物來模擬人的“緊張狀態”。他們將狗關進一個大房間裏,房間裏有足夠的食物與水。心理學家整天整夜地用光和聲響恐嚇這些狗,使它們緊張起來。經過幾天的試驗,發現有的狗在緊張的氣氛中變得精神抖擻,視覺、聽覺和動作變得敏銳,到處尋找逃生的出口;有的狗全身發抖,夾著尾巴,甚至變成了“狂犬”;有的狗則變得行為遲鈍,萎縮在角落裏睡著了。
緊張對人和動物都有刺激,如同動物受刺激後反映不同一樣,人在緊張狀態下的反應也各有不同,有的人樂於忍受壓力,越壓越興奮,快節奏使其感到舒坦;有的人卻不然,一旦有強大的壓力,則會心神不寧,不知所措,以至失眠。每個人隻要注意觀察自己的應激表現,就可以了解自己在什麼程度的緊張狀態下工作情況最好。但緊張一落千丈超過了自身的承受力,則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影響。
趙先生是位生意人,賺了幾百萬元,而且也存了相當多的錢。他在事業上雖然十分成功,但卻一直未學會如何放鬆自己。他是位神經緊張的生意人,並且把他職業上的緊張氣氛從辦公室裏帶回了家裏。
趙先生剛剛下班回到家裏踏入餐廳中。餐廳中的家具十分華麗,但他根本沒去注意它們。他在餐桌前坐下來,但心情十分煩躁不安,於是他又站了起來,在房間裏走來走去。他心不在焉地敲敲桌麵,差點被椅子絆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