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不拘一格彰顯糊塗智慧 五一分糊塗一分超脫——淡糊塗(3 / 3)

趙先生的妻子這時候走了進來,在餐桌前坐下;他打聲招呼,一麵用手敲桌麵,直到一名仆人把晚餐端上來為止。他很快地把東西一一吞下,他的兩隻手就像兩把鏟子,不斷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鏟進嘴中。

吃完晚餐後,趙先生立刻起身走進起居室去。起居室裝飾得十分美麗,有一張長而漂亮的沙發,華麗的真皮椅子,地板鋪著高級地毯,牆上掛著名畫。他把自己投進一張椅子中,幾乎在同一時刻拿起一份報紙,他匆忙地翻了幾頁,急急瞄了一瞄大字標題,然後,把報紙丟到地上,拿起一根雪茄,引燃後吸了兩口,便把它放到煙灰缸去。

趙先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他突然跳了起來,走到電視機前,打開電視機,等到影像出現時,又很不耐煩地把它關掉。他大步走到客廳的衣架前,抓起他的帽子和外衣,走到屋外散步去了。

趙先生這樣子已有好幾百次了。他沒有經濟上的問題,他的家是室內裝潢師的夢想,他擁有兩部汽車,事事都有仆人服侍他——但他就是無法放鬆心情。不僅如此,他甚至忘掉了自己是誰。他為了爭取成功與地位,已經付出他的全部時間,然而可悲的是,在賺錢的過程中,他卻迷失了自己。

人應該學會調整和放鬆。你要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放下工作,輕鬆一會兒,在緊張的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鬆弛自己的神經。

一張一弛既能讓事業得到發展,也能夠保證身體、生理、心理、精神方麵的健康狀態。你隻有覺得不再那麼神經緊張時,才可以快快樂樂地工作。因此,你要接受你的不足。要知道你隻是一個人,你的能力有限。告訴你自己不要把自己逼得像個奴隸,你應該輕鬆下來。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瘋狂地奔波勞累,那要趕快停下來。問問你自己這樣做有何用處,你是願意把自己逼出心髒病來,還是承認自己的有限能力,然後輕鬆下來?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人們在安排日常生活時,既不要過分緊張,也不要過分鬆垮,應把生活安排得充實一些,使生活的節奏適度緊張,並且把這種生活看成是一種樂趣,這會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 不要老跟自己過不去

人生中似乎困擾太多,快樂太少。你是否覺得人生本應一帆風順,那些降臨在自己身上的挫折與困難都該統統消失,否則便要怨天尤人?你是否認為眾人應該友好、平等地待你,你所追求的心儀對象應該接受你,否則便會感覺沮喪或是焦慮?你是否要求自己盡善盡美地完成工作,一旦稍有失誤就會自我否定或是自我譴責?其實,上述種種不快大都源於你自己,事實上是你在困擾自己。

有一位母親,多年從事高科技的研究,在事業方麵很有成就。可是,在生活方麵,她卻是個孤僻怪異、憤世嫉俗之人。她聽不慣年輕一代喜歡的流行音樂,不是一般的“不喜歡”,而是一種“憤恨”,隻要聽到什麼搖滾音樂啊、網絡歌曲的,她就會憤憤然痛斥一番,甚至采取用棉花球堵耳朵的方式以示抗議。她也不喜歡別人在她麵前談論什麼青春,什麼時尚。

她的女兒很孝順也很優秀,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在研究所裏做學問。母親說,做什麼學問啊,掙錢太少,我都做了一輩子學問了,沒什麼意思。女兒聽了母親的話,就辭掉了原來的工作,應聘到一家跨國大公司做白領,工資很高,生活得也很好。可這位母親還是不滿意,一天到晚嘮嘮叨叨,說女兒的工作沒有前途,公司總歸是別人的,以後老了怎麼辦。女兒一賭氣,不做白領了,自己開了一家公司,又憑著自己的努力,很快成為行業內有名的女強人。

女兒很感激母親的培育之恩,她也千方百計順著母親的心,為的是讓母親能有個幸福的晚年。她以為母親這下總該滿意了,可惜她錯了,母親仍然嘮嘮叨叨,還是莫名其妙地發脾氣,說著一些無關緊要的事,生著無關緊要的人的氣。她總是陷入雜事中不能自拔,經常為找一個很小的東西把家裏翻得亂七八糟,還常和別人生氣。

這位母親真是沒事老跟自己過不去的一個典型。其實,她完全可以過另外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她事業上有所成就,經濟上沒有壓力,有什麼事女兒隨叫隨到。按說她應該活得很好。可是,事情並不是這樣,她整天愁眉苦臉,總覺得誰欠了她似的。主要是她老跟自己過不去。

其實,活著就是活著,要活在自己的內心裏,不要活在別人的眼睛裏,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而要糊塗一下,這樣你就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快樂。生活中糊塗是快樂之源。有時候,快樂就在離我們很近的地方,伸手可得。自己不跟自己過不去,裝裝糊塗就總能開心快樂。

◇ 善待窮親戚

親戚之間,無論是自己的親戚,還是愛人的親戚,都應該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不宜在這方麵注意“門楣”,分“親”和“疏”。有的人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好,對愛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另眼相待。給自己的父母生活費每月幾百元,給愛人的父母卻幾十元,甚至分文不給;自己的兄弟姐妹結婚辦喜事拿彩禮幾百,甚至上千元;愛人的兄弟姐妹結婚隻有一二百元。這是很不妥當的。當然,也不能搞絕對平均,但也應說得過去。在親屬之間人為地搞“親”和“疏”,就會造成家庭不和、親屬不滿而鬧出矛盾,出現糾紛。

明朝嘉靖時期,有一位大臣叫張居正,此人為官清廉,秉公辦事,在朝野中權力極大,連嘉靖皇帝也要敬他三分。張居正在家裏也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特別是在對待親戚關係上,不分“親”和“疏”,深得親戚間的敬重。張居正的妻子來自一個貧苦的農家,世代務農。她聰明賢惠,在嫁給張居正後,操持家務,頗有大家風範。張居正與妻子互敬互重,舉案齊眉,對待親戚一視同仁,並不因為他們是農民,而不屑於與他們往來,或者有分“親”和“疏”。有一次,張居正的嶽父病重身亡,盡管當時身為宰相的張居正公務繁忙,而且從禮法地位上說,張居正不必前往憑吊,但張居正卻沒有這樣做,他向嘉靖皇帝請了假,帶領全家人趕回去,盡了孝道。這個舉動,深深感動了所有的親戚,大家都稱張居正不愧是個人人稱頌的“好宰相”。

因此,不分“親”和“疏”也是處理“門楣之見”中應注意的一個方麵。注意到了,在處理親戚關係問題上將會遊刃有餘;忽視了或處理不當,那將會造成親戚之間的關係破裂或疏遠,於己、於親戚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親戚間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視同仁。逢年過節,你來我往互相應酬,不可厚此薄彼,招待親戚都要一樣熱情。婚喪人事,眾多親戚聚會,讓座敬茶,宴請吃飯,入席敬酒,先後順序隻能根據年齡輩分來辦,而不能以貴賤貧富來定。能夠毫不勢利地善待窮親戚的人,才能夠在社會上真正長久受到尊重,才是長久有所作為的人。

◇ 夫妻之間留空間

夫妻空間有點保留,這不能視之為對愛情的不忠,這是一種夫妻相處的藝術。一個最通俗的比喻:夫妻就像兩隻相互依靠彼此取暖的刺蝟,遠了,溫暖不到對方;近了,會被對方身上的刺紮到。一次次衝突之後,慢慢調整距離。

某一天的早晨,張先生在臨出門之前,突然說,今天和朋友出遊。以往去哪裏,張太太不多過問,他也會隨口告訴她。可這一次,張先生招呼不打一聲就宣布出門。她有些生氣。出遊這件事,一定是事先約的,至少前一天就約好了,他為什麼不說一聲?他還有多少事瞞她?張太太心裏不悅,攔著讓張先生說清楚。張先生心裏著急,嚷嚷道:“我的吃喝拉撒睡,是不是都得向你彙報?”然後摔門而去。

張太太開始賭氣,在接下來的好幾天裏,不管晚回家、和朋友吃飯,還是去娘家,一概不告知張先生,也閉口不問他的一切事情。張先生終於忍不住了,跟女人說:“我現在才知道,你絲毫不在意我。是嗎?”

“不是你說吃喝拉撒睡都不用向我彙報嗎?”張太太狡猾一笑。張先生一楞,也笑了起來。此後,張先生有事外出都會先說一聲,讓張太太放心。

和朋友一起吃飯,大家點菜總是以少為原則,寧可少一點欠著一點,舒服,胃有空間心靈才有空間。同樣,對待感情,夫妻之間的要求也是半飽為好,彼此都有空間才不會那樣局促無奈。不過,空間的距離很好測量,心理的距離,卻難測。愛情的安全線,恰恰是看不見而摸不著的心理距離。有些時候,真的就是這樣,夫妻雙方因為愛而彼此走近,近得恨不能不分你我。於是走進婚姻,長相廝守。此後,彼此的距離慢慢地,在不知不覺中一點點拉開,親密有間。有人認為夫妻之間應當不再有什麼秘密,毫無保留才能證明夫妻感情的真實,實際上,夫妻之間如果彼此有一點私人的空間,不能視之為對愛情的不忠,這是一種夫妻相處的藝術。

◇ 放開手,讓孩子自己走

有媒體報道說,開學第一天,某小學一男生提出想走十分鍾路和同學結伴到學校,其父不同意,非要他坐小車上學。到了學校門口,小車停下,父親目送兒子入校,直到背影消失才開車離去。生活中類似現象的報道常見諸報端,什麼孩子值日啦,什麼學校有遠足活動時,家長們前呼後擁,多方配合……這種現象反映了一些家長不願讓孩子吃苦的共同心態。我們時常感歎如今的孩子充滿嬌驕二氣,沒有應付困難的能力,沒有承擔困難的心理素質,更沒有“跌倒一百次還要一百零一次站起”的抗挫折精神。原因就在於家長的這種保姆式的做法。

生活中有些做父母的對子女過分關心,一切包辦,不敢讓他們獨自去麵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但生活自有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風風雨雨的人生路上,每個孩子都要遇到困難和挫折。如果父母大事小事都越俎代皰,那麼孩子怎能磨煉出堅強意誌,怎能培養出百折不撓的抗挫折精神?

陳先生中年得子,高興萬分,對孩子是捧在手裏怕摔著,含在嘴裏怕化了。一步也不讓孩子自己走。孩子走一步,他就牽一步,而且總是老兩口子牽著。自然,兩口子都覺得這樣子最好不過了,自然,兩口子總是笑嘻嘻的。

再後來,他不讓孩子亂跑,怕被風吹涼,怕被太陽曬黑。他們不讓孩子和別的孩子一起玩,怕被帶壞了,怕被傳染上疾病。他們不讓孩子唱,他們不讓孩子跳……

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幹什麼,不用說也可想而知。在生活富足的今天,如果說我們沒有必要讓孩子去經受先輩們所經曆過的種種苦難的話,那麼生活中的某些困難是孩子難得的鍛煉的機會。這些幼苗隻有在風吹雨打中才能知道什麼是困難,什麼叫逆境。鼓勵他們戰勝困難,他們才能提高生存能力,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幾次風雨,幾回挫折,隻會增強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他們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如果我們硬要去剝奪孩子們這樣的鍛煉機會和權利,動輒親力親為,甘願讓他們做溫室裏的弱苗,那無疑是在粉碎自己“望子成龍”的願望。

生活中,該孩子完成的任務,就讓孩子去麵對,路是他們自己的,放開手,讓孩子自己走吧。摔一兩跤不要緊,隻有今天學會了走,明天才能在人生的路上健步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