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不拘一格彰顯糊塗智慧 五一分糊塗一分超脫——淡糊塗
在糊塗學看來,人生的意義不僅僅在塵世,而更在於超越塵世,達到與天地萬物合一的境界。因而,它不沉醉於功名利祿,它大隱隱於市,以出世的心態對待這入世的生活,冷眼觀潮,任潮起潮落,心比天高,看世間這風起雲湧。對它來說,“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當人們領悟了糊塗學這“道法自然”,與天地同在,“無為而無不為”的入世靜觀的氣度再看人世間這熙熙攘攘,為利而爭,為情而動,為名而死的芸芸眾生,頓會覺得百般可笑。不是嗎?
那唯唯諾諾的謹慎,那說不清道不明的人際關係與禮儀,正是“大道廢,有仁義”;那機關算盡,聰明絕頂,功於心計,八麵玲瓏的心術,正是“智慧出,有大偽”。
那燈紅酒綠,揮金如土的生活,正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當然離不開社會,糊塗學也不是勸人循隱山林,它隻是給人點撥:當心這個誘人的世界吃掉了人,不要以為那些小聰明就能夠對付這個複雜的世界;不要以為獲取了財富就是成功,不要因功名的順達就得意於一時。其實正是在你這樣執著於這些身外之物之時,你的生命正被蠶食,你正異化於生命的世界。
糊塗學有了這種大智慧,它才清醒,它才冷靜,它才敬水,崇柔;它才有大氣度,才有寬容之心,才能平靜地看待世間這紛紛亂亂的廝殺,爾虞我詐的爭鬥;才能超功利,超世俗,善待世間的一切,才能居鬧市而有一顆寧靜之心,待人寬容為上,處世從容自如。
◇ 生活需要無為的態度
無為與有為在《老子》一書中是很重要的,它直接的影響到我們做事的態度。所以對它關注的人很多。“有為”與“無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的“有為”與“無為”是受其大腦所控製的。它們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你可以隨意選擇“有為”或“無為”。而實際上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在實際中的“有為”,是正確的。因為隻有“有為”,才能建功立業。絕對地“無為”(不作為)是什麼事情也做不成的。然而,有為、無為隻是相對而言的。過度的作為,隻會傷精勞神。
隻有做到了“無為”,才有可能會大有作為。因為,隻有在“無為”的時候,人的頭腦才是最清醒的,不會受到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創造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創造者的創造力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出來。
美國的一位前任總統吉米·卡特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但又深感力不從心,往往被要事弄得暈頭轉向,苦不堪言。美國人民卻根本不肯體諒這位總統的苦惱,反而認為這是無能的表現,以絕大多數的選票把這位可憐的總統吉米·卡特攆下了台。卡特準確無誤地意識到了國家麵臨的困難,可謂洞察力敏銳,一眼中的,他也讓公眾跟他一樣,使百姓覺得惶恐不安,毫無安全感可言,結果造成絕望感,從而將他推下了台。
不能說卡特沒有才能,也不可謂其不夠聰慧,而終於落得被趕下台的可憐下場卻正是因為他的積極有為,太過於積極了,敏銳的洞察力和有限的才能產生了矛盾,反而走向了失敗。另一位美國總統裏根卻以無為代有為,深悉為職之道。這位美國前總統每次即興演說,凡是複雜的主題,便暴露出令人吃驚的無知。可以說他似無所為,但並非毫無所為,有時,即使對所涉及的問題一無所知,卻也能依然果斷幹練地進行處置,而愈是如此,愈令美國百姓感到他神秘,以為他的才能是不可測的,他的簡明扼要反使美國人民感到信心百倍。多年的國內社會動蕩和對外蒙恥受辱曾一度使美國人萎靡不振,美國人經過這段經曆後,開始重新振作。由此,這位無為的羅納德·裏根總統取得了美國人的信任,作為美國近代史最受歡迎的總統之一走完了自己的任期曆程。
老子主張無為而為,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反而不如無為。無為要我們不將責任看成負擔,亦不因獲得而過分欣喜。“人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人既存在於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則必將擔負起自己的責任。這是社會準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須,是我們所處的社會存在的必然。無論是社會還是國家賦於我們何種使命或任務,我們應坦然接受。以上美國兩位前總統可說是一反一正兩方麵事例,分別從正反兩方麵證明了無為的道理,卡特有為被人民一腳踢開,裏根無為貌似糊裏糊塗,卻受信於民眾,萬人敬仰。這也正是老子講的無為而為的道理。
無為的人心中的目標、理智、智慧堅如磐石。隻有心中無為,才會有所作為。無為要求我們以平靜的心態正視生活中一切不如意的事。
無論是災難或是生活中小小的困難,這都是既成事實,這是無法改變的。“無為”的人不會怨天尤人,因為他知道怨於事無補,也不會自暴自棄,因為他也知道自暴自棄將導致更大的失敗。
◇ 拿得起,放得下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卻難。所謂“放得下”,是指心理狀態,就是遇到“千斤重擔壓心頭”時能把心理上的重壓卸掉,使之輕鬆自如。生活中不順心事十有八九,要做到事事順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讓它過去,不放在心上。
佛家的智慧告訴我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心地善良、胸襟開闊等良好的品性,才是健康長壽之本。貪圖小便宜,終究是要吃大虧的。
一則故事說,法國人從莫斯科撤走後,一位農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尋找財物。他們發現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歸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匹,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匹;貪婪的商人將農夫所丟下的羊毛和剩餘的布匹統統撿起來,重負讓他氣喘籲籲、行動緩慢。走了不遠,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質的餐具,農夫將布匹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他無法彎腰而作罷。這時,天降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當中;而農夫卻一身輕鬆地回家了。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富足起來。
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們人生路上一樣,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該放就放,你會輕鬆快樂一生。
縱觀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大都呈波浪起伏、凹凸不平之狀,難怪乎古人要說“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了。有一個叫秦裕的奧運會柔道金牌得主,在連續獲得203場勝利之後卻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時他才28歲,因此引起很多人的猜測,以為他出了什麼問題。其實不然,秦裕是明智的,因為他感覺到自己運動的巔峰狀態已是明日黃花而以往那種求勝的意誌也迅速落潮,這才主動宣布撤退,去當了教練。應該說,秦裕的選擇雖然若有所失,甚至有些無奈,然而,從長遠來看,卻也是一種如釋重負、坦然平和的選擇,比起那種硬充好漢者來說,他是英雄,因為他畢竟是消失於人生最高處的亮點上,給世人留下的畢竟是一個微笑。
辯證法告訴我們: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揭示了一個恒古不變的真理。有得必然有失,有失必然有得。有“體操王子”美譽的李寧,退出體壇後選擇了辦實業的道路,不也取得了令人稱羨的成功嗎?如同一切時髦的東西都會過時一樣,一切的榮耀或巔峰狀態也都會被拋到身後或煙消雲散的。
因此,做一個明智的人,既然“拿得起”那頗有分量的光環,也同樣應當“放得下”它,從而使自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做出另一種有意義的選擇。這樣,我們又有什麼惆悵或遺憾的呢?
糊塗的智慧啟示人們要做到事事順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放棄是一種睿智,它可以放飛心靈,可以還原本性,使你真實地享受人生;放棄是一種選擇,沒有明智的放棄就沒有輝煌的選擇。
◇ 知足者常樂
人生是否快樂,關鍵看你是否知足。知足常樂,那些總認為別人的東西都是好的人,是永遠沒有快樂的。一個人在生活中能不過分注意缺憾,知道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就會快樂無比。否則,總以抱怨之心,何處不是陰雲淫雨,煩惱不盡。
一位很有名氣的心理學教師,一天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一隻十分精美的咖啡杯,當學生們正在讚美這隻杯子的獨特造型時,教師故意裝出失手的樣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這時學生中不斷發出了惋惜聲。
教師指著咖啡杯的碎片說:“你們一定對這隻杯子感到惋惜,可是這種惋惜也無法使咖啡杯再恢複原形。今後在你們生活中發生了無可挽回的事時,請記住這破碎的咖啡杯。”
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質教育課,學生們通過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無法改變失敗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如果我們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也不能改變事實分毫,我們唯一能改變的,隻有自己。
生活中,由於我們總是試圖抓住一些我們無法挽回的不幸的事情,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講都是包袱,它們對我們是非常不利的,我們應該甩掉它們,應該把它們打入曆史的墳墓。你對生活的感覺主要取決於你的選擇與追求。對於生活,我們要學會發現和欣賞;對於包袱,我們要善於拋棄。
所以,獲取快樂不難!生活本身就是在許多的辛苦和煩惱中存續的,善於放下包袱,超越自我,歡樂就會常有。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選擇快樂。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對自己微笑呢?丟掉人生旅途上不必要攜帶的行李,輕鬆一些,對自己微笑,也對別人微笑,不管有沒有理由,隻要發自內心,經常試一試,你會慢慢地高興起來。
不要因為擔憂過去而錯過了未來更好的機會。為什麼讓那過失、羞恥和錯誤繼續纏繞著你呢?難道它不是已經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你的皺紋,壓歪了你的肩膀嗎?難道它不是已經帶走了你的歡笑,帶走了你生活中的樂趣嗎?因此,我們要把它從你的生活中趕走,把它從你記憶的石板上抹去,並且徹底忘記。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甩掉包袱,選擇快樂。
善於放下包袱,歡樂就會常在。快樂是人生永恒的主題。在你背負沉重包袱的時候,你一定要設法快樂。隻有卸下了種種包袱,輕裝上陣,從容地等待生活的轉機,不斷有新的收獲,踏過人生的風風雨雨,才能懂得放手和享有,才能擁有一份成熟,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 月有陰晴圓缺
生活中,一帆風順是不大有的,磕磕碰碰是在所難免的,就像月亮圓圓缺缺一樣,就像大海潮起潮落一樣。完美隻是想像,不完美才是現實。把做人的實際還原於生活的殘缺;不要從完美的絕頂跌入痛苦的深淵,不要把太多的不可能強加給有限的你。善於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的人,人生往往更加快樂。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月亮圓缺轉換,明暗輪回,這是自然規律,不可更移。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看看那些貴族們、富翁們,他們腰纏萬貫,財大氣粗,出則車馬,入則紅羅,他們過得瀟灑嗎?也未見得。《紅樓夢》裏的王熙鳳說:“大有大的難處!”難處盡在不言之中。《紅樓夢》裏的賈家、王家、薛家、史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朝聖旨下,四大家族似大廈傾。昔日的公子哥兒賈寶玉淪落為街頭乞丐。所以說,貴族們、富翁們的人生也是不完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