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不拘一格彰顯糊塗智慧 四大肚能容——寬糊塗(1 / 3)

第二章不拘一格彰顯糊塗智慧 四大肚能容——寬糊塗

寬容不是害怕,不是懦弱,不是窩囊,不是無能,而是一種豁達,一種度量,一種“將軍額前能跑馬、宰相肚裏可撐船”的寬廣胸懷。寬容並不是對他人的恩賜和無原則的寬恕,而是一種理解,一種將心比心。人要有度量,凡事看得淡一點,不那麼斤斤計較的話,就省去了許多力不從心的煩惱。

◇ 得饒人處且饒人

古人雲: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為人處世,當以寬大為懷。生活在相互寬容的環境中,是人生的幸福,會使你忘卻煩惱,忘卻痛苦。

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寬容也是人的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學會寬容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

一位名叫卡爾的賣磚商人,由於另一位對手的競爭而陷入困難之中。對方在他的經銷區域內定期走訪建築師與承包商,告訴他們:卡爾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磚塊不好,其生意也麵臨即將歇業的境地。

卡爾對別人解釋說,他並不認為對手會嚴重傷害到他的生意。但是這件麻煩事使他心中生出無名之火,真想“用一塊磚來敲碎那人肥胖的腦袋作為發泄”。

“有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卡爾說,“牧師講道的主題是:要施恩給那些故意跟你為難的人。我把每一個字都吸收下來。就在上個星期五,我的競爭者使我失去了一份25萬塊磚的訂單。但是,牧師卻教我們要以德報怨,化敵為友,而且他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他的理論。當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時,發現住在弗吉尼亞州的我的一位顧客,正因為蓋一間辦公大樓而需要一批磚,而所指定的磚的型號卻不是我們公司製造供應的,但與我競爭對手出售的產品很類似。同時,我也確定那位滿嘴胡言的競爭者完全不知道有這筆生意。”

這使卡爾感到為難,是需要遵從牧師的忠告,告訴給對手這項生意,還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讓對方永遠也得不到這筆生意?

那麼到底該怎樣做呢?

卡爾的內心掙紮了一段時間,牧師的忠告一直盤踞在他心裏。最後,也許是因為很想證實牧師是錯的,他拿起電話撥到競爭對手家裏。

接電話的人正是那個對手本人,當時他拿著電話,難堪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但卡爾還是禮貌地直接告訴他有關弗吉尼亞州的那筆生意。結果,那個對手很是感激卡爾。

卡爾說:“我得到了驚人的結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關我的謊言,而且甚至還把他無法處理的一些生意轉給我做。”

卡爾的心裏也比以前感到好多了,他與對手之間的陰霾也獲得了澄清。

糊塗學認為享受寬容的幸福,就應該學會寬容。寬容他人對你的嘲笑,寬容朋友對你的誤解,寬容領導對你的錯怪。寬容一切你該寬容的,你會覺得你的心海寬闊得可以容納山川大海,你會覺得你變得越來越豁達高尚。

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之中,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生活中的人是最現實不過的,為了生存,彼此必然含有利益衝突,有利益衝突,就必然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分歧。更進一步說,社會中的人,並非每個人都是聖哲,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寬容,如果每個人都懂得寬容,那麼社會也無需“寬容”這個字眼了。

寬容是一種財富,擁有寬容,是擁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對於別人的過失,必要的指責無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就會讓世界變得更精彩,以寬容之心度他人之過,做世上精彩之人。

◇ 大肚能容天下事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凡有彌勒佛的寺廟裏,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幅對聯。這幅對聯,是講度量的,人能達到能容天下萬事萬物的度量,其思想便是進入“禪”的高層境界了。度量,是對他人長處、短處和過錯的一種包容。度量大,能得人心、團結人、納眾謀,以成其強大,對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十分有益。

統一企業的董事長高清願說:“待人處事,要包容大度。”這個道理人盡皆知,可是這也是最典型知易行難的事,有人就開玩笑的說:“眼睛都容不下一粒沙,更何況是他人對自己的辱罵與毀謗。”

他認為,要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必須要有肚量與氣度,所謂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捐土壤,故能成其高。他舉了多年前自己的一個例子來說明,多年前,基於道義與情義,他在台南幫投資了一項自己全然陌生的事業,接手時,這個事業已搖搖欲墜,再加上市場開放競爭,百家爭鳴,前景極為黯淡,麵對這個必敗的局麵,他們苦撐多時,虧損連連,最後在兼顧了情理法的情況下,決定退出。

但是事情並不如想像容易解決,這家公司部分的高級員工,以他們退出為由,來凸顯勞資對立的問題。這段期間,有很多不實的言論都落在高清願董事長的身上,加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皆極盡詆毀之能事,對個人造成不小的傷害,很多朋友都替他抱不平。之後,這家公司幾番易主,他也逐漸淡忘此事,後來,有朋友告知有一家企業負責人希望能來統一公司就通路銷售一事與他商議。

進一步打聽之後,才知道這家企業竟然就是當初接手的那家公司,負責人雖已換手,但是當初誹謗他甚烈的一些員工,仍位居高位,在這種情形下,他還是決定和這些朋友會麵,並願意協助他們進行產品的銷售,不久之後,又設宴款待這些新朋友,結果,賓主盡歡。

有些熟悉內情的朋友,都認為不值得也無此必要。但是,高董事長的想法是,在成人的世界要化敵為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他僅是順勢幫忙他人一下,再誠心請別人吃飯、談談心,即能因此化解誤會,何樂而不為呢?

高董事長說,他也是一個凡人,遇到無理或無禮的事,也會生氣,不過這些氣,常與忘性連在一起,事情過了,也就忘了,每回生氣,很少過夜,隔天,就拋在腦後了。其實,我們也都隻是一個平凡的人,也都有自己的脾氣與原則,遇到不平之事或者遇別人惡意的毀謗,也會氣憤難平。

我也曾經被落井下石、惡意傷害過,那些傷害在當時的確留下難以抹平的傷痕,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也能坦然麵對那些落在身上的痛楚,並且學會用另一種寬容的心去麵對,我覺得自己並沒有損失,反而因此獲益。與其在心中還留著怨恨,倒不如把心胸放寬,讓自己有更多的包容力來麵對人生,迎接未來。

當今世界,充滿競爭。人與人之間有競爭,企業與企業之間也有競爭,國家與國家之間更有競爭。競爭是殘酷的,而當今這個時代卻供奉著適者生存的原則,一淘汰即失敗。誰都想勝利,這個時候,也隻有充分發揮各自的學、才、識、德、體、量了。事情到了這份上,量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無論在胸襟或合作方麵,都應擁有“大度量”。隻有那樣才會有機會、有能力去競爭。

寬容,就不要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在交往過程中,人和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摩擦,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樣“勺子總會碰鍋沿,腳板總要擦地皮”,但是請記住“在這小小的天地裏,我們大家生活在一起”,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大不了的事總是耿耿於懷呢?要知道沒有度量的人,是幹不出什麼事業,成不了什麼氣候的。

◇ 君子不計小人過

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在於他能容納小人。常言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這就告訴我們,如果對事物的觀察太敏銳,就會覺得他人渾身都是缺點,不值得與之交往;另一方麵,旁人也會對他的過分挑剔,感到難以忍受,而不願意追隨他。實際上,越是汙穢的土地,土質越肥沃,有利於萬物的生長;同樣,水流過於清澈,就很難產生魚類。所以說,君子要有寬宏的度量,不自命清高,要能夠忍讓,能夠接納世俗乃至醜惡的事物,這就是“君子不計小人過”的實質。

君不見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在工作中,有不少人往往為了非原則問題,小小皮毛問題爭得不亦樂乎,誰也不甘拜下風,有時說著論著就較起真來,以至於非得決一雌雄才算罷休,結果嚴重的大打出手,或者鬧個不歡而散,雞飛狗跳影響團結,這是堅決不可取的。那麼當自己遇到與人發生矛盾衝突後究竟應該怎麼辦呢?糊塗哲學告訴我們:必須是“得饒人處且饒人”,即既不要因為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別人,更要能以一種豁達的心胸,以君子般的坦然姿誌原諒別人的過錯。

在生活中,也確實有不少“君子不計小人過的事例,文人宋綞輯錄的《碩輔寶鑒》中,就記載著這樣三則故事,很耐人尋味:

第一則講唐朝的狄仁傑。高宗時狄仁傑是大理丞後為豫州刺史、洛州司馬。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他做了宰相,有一天,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有善政,然而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嗎?狄仁傑說:“陛下認為他說得對,臣當改正;認為臣沒有那樣的過錯,那是臣之幸也。至於是誰說臣的壞話,臣不願意知道”。武則天聽了很高興,稱讚狄仁傑是一個寬宏大量的長者。

第二則故事講唐朝的陸贄。陸贄在德宗時當過中書侍郎、門下同平章事。當初,禦史中丞竇參常常排擠陸贄。後來竇參被李巽參奏,德宗大怒欲殺之。陸贄替竇參講情,才未被殺,被貶到獾州當司馬。德宗又想株連竇的親人,沒收他的家產,陸贄請皇上加以寬恕。世人無不稱讚陸贄公正誠實,以德報怨。

第三則故事講宋朝的呂蒙正。蔡州的知州張紳犯貪汙罪被免職。有人對宋太祖趙光義說:“張紳很有錢,不至於貪汙,是呂蒙正貧窮時向他索取財物沒有如願,現在對他報複。呂蒙正不申辯,結果張紳複了官,呂蒙正被罷了宰相的官職。後來考課院查到張紳貪汙的證據,於是又免了張紳的官職,呂蒙正重當宰相。太宗對呂蒙正說:張紳果然有贓,呂蒙正也不謝。宋稱讚呂蒙正的氣度不是那些淺薄的人可以做得到的。

這種寬厚與容忍絕對不是爭鬥的小人所能夠做到的,明知對方錯了,卻不爭不鬥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損。不爭表麵形式的輸贏,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準的高低,這樣的人其實活得很瀟灑。曆史上的這三個人,由於能不計小人過,不但沒有絲毫損害自己的名聲,反而更受到大家的稱道。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對於個人而言,能“得饒人處且饒人”,它既能帶來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自己也能生活得輕鬆、愉快。

◇ 讓人一步天地寬

林則徐有一句名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與人相處,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就多一分屈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災禍。所以說:君子以讓人為上策。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對瓜事很少過問,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麵子,在一個無月之夜,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聽了以後,對梁亭的人說:“楚亭的人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非常慚愧又非常敬佩,於是把這事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也以表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鄰。

要做到忍讓,就必須具有豁達的胸懷,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不能對他人要求過於苛刻。應學會寬容、諒解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氣量,不能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度。特別是在小事上,如果寬大為懷,盡量表現得“糊塗”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達世事人情。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他突然開悟了。他走回住處,眼見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室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就是人心受到感召的力量和改變。也許有人認為克製忍讓是卑怯懦弱的表現,其實,這正是把問題看反了。古人說得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才是真正的英雄。隻有頭腦簡單的無能之輩,才會為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而能放手時則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才正是心胸豁達、雍容雅量的成功者所應具備的高貴個性。

讓人為上,吃虧是福。所以曾國藩說:“敬以持躬,讓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視。讓,就什麼事都留有餘地,有功不獨居,有錯不推諉。念念不忘這兩句話,就能長期履行大任,福祿無量。

◇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作為一個上司,首先要具備豁達、開放、包容的胸襟,而後才能事業有成。俗話說,“有多大肚量成多大事”。心胸狹窄,不懂得寬容的人,自己做事時也許會取得小小成就,做上司卻是肯定不能成氣候的。本來,上司與員工這種雇用與被雇用的關係就容易有隔閡,員工們私下裏害怕被上司指責,而加倍小心,努力工作,如果上司對員工出現的每一處錯都不放過,斤斤計較,就更會加劇這種恐懼。試想,一個員工和上司互為敵人的關係、企業又怎麼能做好、做大呢?

寬容不會失去什麼,相反會真正得到;得到的不隻是一個人,更會是得到人的心。要做到寬容,領導者首先要有寬廣的心胸,善於求同存異,虛心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不要總是對一些細枝末節斤斤計較,更不要對一些陳年舊賬念念不忘,因為領導人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為屬下在意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