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特奧的母親不幸辭世,留給他和哥哥卡爾的僅僅是一個可憐的零售店。這一年,卡爾27歲,特奧25歲,兩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苦苦掙紮,將小鋪加以擴大,並增設了幾家小分店,名叫“阿爾迪”。由於資金有限,他們的小店簡陋而陳舊,隻能出售一些罐頭、汽水、點心之類的食品。一年結算下來,所賺微乎其微。他們不甘心永遠處於這種困窘的狀態,決心闖出一條新路來。
卡爾問弟弟:“你說,同樣開商店,為什麼有的賺錢,有的賠錢,有的賺大錢,有的賺小錢?”
特奧回答:“這是因為經營方法不同,其結果當然不一樣。”
卡爾連連點頭,又若有所思地說:“看來,隻要經營得法,本小也可以利大。”
“對,隻要我們找到經營的竅門,也一定能賺大錢!”
“那什麼是經營的竅門呢?”
特奧頓時語塞。
兄弟倆商議了半天,仍然找不出答案,於是決定到外麵的世界去尋找致富的竅門。第二天,他們安排好店中的事情,便騎上自行車,穿梭於大街小巷之中。每到一個商店,他們都要進去轉轉。一連跑了很多天,卻一無所獲。但他們並沒有灰心喪氣,他們明白,如果竅門那麼容易找到,天下的人都成富翁了。他們像兩隻不知疲倦的蜜蜂,四處奔波,執著地尋覓致富的竅門。這天下午,兄弟倆來到一家“消費商店”。這裏顧客盈門,許多人大包小包地買東西,好像商店不要錢似的。這種情形引起兄弟倆的注意,他們下車向店門口走去,隻見門外有一張醒目的紅色告示,上麵寫道:
凡來店購物的顧客,請您把發票保存下來,到年終可憑票免費購買發票款額3%的商品。
兄弟倆將“告示”看了一遍又一遍,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奧妙。
竅門找到了!他們興奮地擁抱起來。回到家,兄弟倆便商量起具體的做法來。特奧說:“消費商店之所以生意興隆,靠的就是這張‘告示’,因為顧客貪圖年終那3%的免費購物。如果我們也用此法,一定能興旺起來。”
卡爾說:“特奧,你的主意不錯。不過照虎畫貓就沒意思了,應該照貓畫虎……”
“你是說,我們店從年初就提出讓利3%,那麼,我們店要比消費店還便宜。”
“對,便宜一年的一點點利息,而且還可以提前得到讓利的商品。這樣一來,我們便可以爭取到更多的顧客,說不定比消費商店的生意還要興旺。”
第二天,全市所有的阿爾迪商店門前,都貼上了一張赫然醒目的大紅告示:本店從即日起,開始實行讓利3%,如果哪位顧客發現本店出售的商品並非全市最低價且所降低價格不到全市最低價格的3%,可到本店找回差價,並有獎勵。沒過幾天,奇跡出現了。
全市所有的阿爾迪商店都門庭若市,生意興隆,營業額一下子增加了好幾倍。兄弟倆並不為此感到滿足,因為他們發現在阿爾迪商店購貨的,大部分是附近的居民。這說明自己的生意有局限性。於是,他們在報紙、電台刊登和廣播廣告。不久,“阿爾迪”就出現了新的購物熱潮,倉庫存貨一掃而光。兄弟倆更是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四處奔忙,組織貨源,以保證供應。不久,這座城市裏又出現了10多家新的阿爾迪商店。
“阿爾迪”不斷強化管理,降低成本,讓利給顧客。自此,聲名鵲起,家喻戶曉。誰都知道“阿爾迪”是最便宜的商店,一般收入中下等的市民、失業工人等,都成了“阿爾迪”的常客。兄弟倆借機迅速擴大經營,把觸角伸向四麵八方。漢堡、科隆、波恩、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等地,相繼出現了“阿爾迪”。雖然此時的阿爾迪商店陳設簡單,裝潢簡陋,營業麵積也不很大,但生意卻特別紅火。商家讓利給顧客的這種表麵吃虧,實際上是為自己長遠打算,顧客們多光顧幾次多買點東西一樣也成全了商家,最後商家還是賺得多。可見,商場中處處糊塗也使你的事業一帆風順,馬到成功。
◇ 莫把金錢看得太重
商人對錢的看法往往十分一致,但對於某些胸懷廣大的商人來說卻有所不同。這些商人盡管在商業經營中十分精明,但在對待金錢的問題上卻十分“糊塗”。這種“糊塗”表現在他們對金錢並不是看得過重,在自我的錢與社會的錢之間,他們更偏向於社會大於自我的原則。他們長期以來懷著這樣一種想法,錢來自社會,應該用於社會。因此,無論自己在生意場上是否順利,他都將對社會的責任放在重要的位置。
香港著名商人李嘉誠先生曾經說過:“一個發了財的人,不應該隻顧自己的揮霍,也不應該當守財奴,更沒有必要把財產遺留給子孫!而應該為社會多做一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特別是要用在教育和醫療方麵……”
1992年8月16日,李嘉誠先生與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會晤。他對鄧樸方說:“我和兩個孩子經過考慮,再捐一億港元,也作為一個種子,通過各方麵的共同努力,5年內把內地490多萬白內障患者全部治好。我掙錢,你為殘疾人辦事。”我國華東地區大雨成災時,李嘉誠以長江實業集團四大公司的名義捐款5000萬港元賑濟華東災區。他說:“過去,對公益事業,我一般以私人名義去做。這次,以公司的名義,則別有深一層的意義。作為以中國股東為主的香港公司,應該用最快的時間對祖國的緊急呼籲做出反應。中國人要比外國人更快、更自覺地做這件事情!我希望借這一快速反應,能起到一點引導作用。”
他還謙虛地表示:“我們捐助出的錢,和國家所需要的數目相差還很大,但希望小小的貢獻能起一點好作用。”
李嘉誠先生富可敵國,但他對“個人生活一無所求”,衣食簡樸,每雙皮鞋“總是穿到換底”。他說:“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我是從艱苦困難的日子中走來的,自然深知貧窮的滋味;因此我非常願意也非常希望幫助那些貧窮之人解除困境。”“能為國家、為鄉裏盡點心力,我是引以為榮的。”所以他為祖國投資了幾百億元具有決定意義的建設項目,並慷慨地為社會及家鄉等公益事業捐資了70億元之巨。
李嘉誠控有香港最大的綜合性財團,多年榮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華人首富。他同時又是個道德至上者。他說的每句話,莫不符合道德規範。他既是這般說,亦是這般去做。李嘉誠通過賺更多的錢回報社會的方式譜寫了不凡的業績。
追求盈利是商人的動力,但為了賺取更長久的利益,商人們必須克製貪欲,如果說求利之心人皆有之,那麼生意人的過度貪婪就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商人們不妨本著吃虧是福的糊塗精神,放棄貪欲,反而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就。
◇ 不要獨占榮譽不放
當我們進入公司工作的時候,麵臨的就是同事之間的競爭。競爭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它可以讓你變得更優秀;另一種是你不適應這種競爭,最終被淘汰出局。對於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來說,到一家公司也許對公司的一切都一無所知,這就需要你去發現,你去了解周圍的同事。同時,周圍的人們也在注視著你,這是肯定的,要想立足,首先就是要用競爭的姿態去適應工作環境。同時,不要因為競爭而喪失良好的印象,這也需要你去琢磨。
有個部門經理這一年的業績尤為突出,年底時,上司在表彰會上特別表揚了他,並在頒發獎金外,額外還給了他一個紅包。大會的主持人就此事,請他談談心裏的感受。
他麵對公司所有人說起了自己這一年來如何兢兢業業,如何積累知識,如何提高能力等等,可就是沒有提及一句感謝上司對他的信任和重用,還有同事及其下屬對他的幫助和合作之類的話。大會一結束,便一溜煙地跑了,也沒有邀請同事們慶祝一下。
雖然,表麵上大家都沒有說什麼,但從此他的上司就開始了有意的刁難,同事們也開始了有意疏遠,下屬們也變得懶散,以至經常頂撞他。
一段時間後,他曾經掛在臉上的春風得意的笑容消失了,逐漸變成了孤家寡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與榮譽和成功聯係在一起,如果你無視別人,就很難在職場立足。因此,不要感歎部門經理上司、同事和下屬度量的狹小!其實造成最後這種局麵的根源還是在他自己。誰讓他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呢?其實每個人都認為別人的成功中總有自己功勞和苦勞的一份,而這個部門經理卻傻乎乎地獨自抱著榮耀不放,別人當然不會為他如此自私的做法而感到舒服了。
不妨再看看一個關於適應團隊合作的故事:
一家有影響力的公司招聘高層管理人員,有9名優秀應聘者經過初試,從上百人中脫穎而出,闖進了由公司老總親自把關的複試。老總看過這9個人的詳細資料和初試成績後相當滿意。但是,此次招聘隻能錄取3個人。所以,老總給這9個人出了最後一道試題。
老總把這9個人隨機分成甲、乙、丙三組,指定甲組的3個人去調查本市嬰兒用品市場,乙組的3個人調查婦女用品市場,丙組的3個人調查老年人用品市場。老總解釋說:“我們錄取的人是負責開發市場工作的,所以,你們必須對市場有敏銳的觀察力。讓大家調查這些行業,是想看看大家對一個新行業的適應能力。每個小組的成員務必全力以赴!”臨走前,老總補充道:“為避免大家盲目開展調查,我已經叫秘書準備了一份相關行業的資料,走的時候自己到秘書那裏去取!”
兩天後,9個人都把自己的市場分析報告送到了老總那裏。老總看完後,站起身來,走向丙組的3個人,分別與之一一握手,並祝賀道:“恭喜3位,你們已經被本公司錄取了!”老總看見大家疑惑的表情,嗬嗬一笑,說:“請大家打開我叫秘書給你們的資料,互相看看。”原來,每個人得到的資料都不一樣,各組的3個人得到的分別是本市嬰兒用品、婦女用品、老年人用品市場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分析。老總說:“丙組的3個人很聰明,互相借用了對方的資料,補全了自己的分析報告,做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調查報告。而甲、乙兩組的6個人卻分別行事,拋開隊友自己做自己的,調查結果自然有所偏差。我出這樣一個題目,其實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看看大家是否適應團隊的合作意識。甲、乙兩組失敗的原因在於,你們隻知單幹,隻按個人意識做事,沒有合作意識,忽視了隊友的存在!要知道,團隊合作精神才是現代員工獲得高績效的保障!”
在職業生涯中糊塗的智慧是當你的工作和事業有了成就時,千萬記得不要獨自享受。要讓自己擁有團隊意識,摒棄“自視清高”的作風,代之以“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隊意識。注意到這一點,我相信你獲得的榮耀能夠助你更上一層,你的人際關係也將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