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不拘一格彰顯糊塗智慧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這是蘇軾的觀點。他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說:“力辭幹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於那些不情願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來有大勇,卻裝出怯懦的樣子,本來很聰敏,硬裝出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時也不做隨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張揚,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實力。李贄也有類似的觀點:“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並砌,務以實其堅。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並砌,以實其堅,這才是大智若愚。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論語·為政》中講孔子的弟子顏回會“守愚”,深得其師的喜愛。他表麵上唯唯喏喏,迷迷糊糊,其實他在用心勁,所以課後他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地講出來。可見若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穀,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種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