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林赤眉起義
西漢末年,土地兼並異常嚴重,廣大農民喪失土地,或成為豪強地主的佃客,或成為轉徙溝壑的流民,或淪為富貴之家的奴婢。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封建統治動蕩不安。王莽篡漢之後,企圖推行改革,緩解社會危機,然而由於其改革措施嚴重脫離實際,既觸動了豪強地主、富商大賈和一部分官僚貴族的既得利益,也給廣大下層百姓帶來極大的苦難,反而激起更加尖銳的社會矛盾。加之王莽法禁煩苛,濫用刑罰,妄興兵戈,更是搞得民不聊生。無窮的人禍加劇了天災的破壞力,從公元11年起,水旱蝗災連年不斷,人民流離失所,反抗鬥爭此起彼伏,終於釀成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公元17年,新市有兩個人,一個叫王匡,另一個叫王鳳,他們帶領幾百個農民起義,搶了官倉的糧食,以綠林山為根據地,後人就稱他們為綠林軍。
王莽派左將軍公孫祿到新市去鎮壓綠林軍。公孫祿說:“朝中大臣亂劃田地,奪了他們的生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必定要起來造反。不如懲辦貪官,給起義的農民土地和錢,讓他們回去安心種田,國家就能安定了。”王莽一聽,立即罷了公孫祿的官,另派人去剿滅綠林軍。
綠林軍跟官兵拚殺起來,越殺越勇。官兵被打得四散逃跑,死傷好幾千人。王匡、王鳳趁此機會,攻進竟陵、安陸兩城,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打開糧倉,把糧食分給貧民,另一些搬到綠林山上。
公元22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疫病,許多綠林好漢得病死去。綠林軍隻好分幾路轉移,一路占領了南陽,一路占領了南郡,一路占領了平林。綠林軍不斷壯大。
和綠林軍同時起義的,還有樊崇領導的赤眉軍。
公元18年,山東琅邪人樊崇在莒縣發動了農民起義。他們以泰山為根據地,不到一年就發展到一萬多人。因為他們都把眉毛塗成紅色,所以被稱為“赤眉軍”。
赤眉軍紀律嚴明,很受老百姓喜歡和稱讚。公元21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去鎮壓赤眉軍。在梁郡一帶,赤眉軍和王匡、廉丹的十幾萬大軍展開激戰。樊崇是個大力土,揮舞長槍向太師王匡紮去,王匡拉轉馬頭就往回逃,大腿被紮了一槍,逃掉了。他的副手、更始將軍廉丹被打死,十幾萬官兵全軍覆沒,赤眉軍軍威大振。
這時候,全國到處鬧饑荒,大批關東人擁進關中,難民有幾十萬人。王莽隻好下令開倉放糧。官吏們貪汙腐化,層層克扣難民糧食,結果長安有成千上萬的難民餓死了。當時除了綠林軍和赤眉軍,全國到處都活躍著起義軍,他們彼此沒有聯絡,沒有形成團結的力量,而且,一些地主和漢朝宗室貴族也趁機混進了農民起義軍的隊伍。如劉玄加入了平林兵,劉繽、劉秀在南陽起兵,後加入綠林軍。後來,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削平群雄,統一中國,為穩定、鞏固王朝統治,首先致力於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厚予爵祿而禁止其幹政;對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製;行政體製,則仍置三公,事歸台閣;減省地方官吏。其次,安定民生,恢複經濟,主要措施包括重行西漢初年三十稅一舊製;遣散軍隊還鄉務農;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興修水利等等。其三,比較適當地處理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他本人也勤政節儉,遺詔薄葬。因此,在他統治期間,經濟有明顯的恢複,政治也相對穩定,史稱“光武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