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製(1 / 1)

王莽改製

西漢與東漢之間,有一個曆時16年的新朝。代漢稱帝而建立新朝的王莽,打出複古的旗號進行所謂“改製”,曆史上稱作“王莽改製”。

公元元年前後,西漢已經由強盛而轉向衰落,朝廷的賦稅徭役日益繁重,土地大量兼並,天災人禍連年不斷,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在緩和階級矛盾、實行改革的旗幟下,王莽登上了中國政治舞台。這個受人非議的改革家,由於違反了曆史發展的規律,其政策加重了社會災難,引發了綠林、赤眉農民起義。

王莽是漢元帝皇後的侄子,靠沽名釣譽發跡,登上了權力的頂峰。公元8年稱帝,改國號為新。公元9年,王莽提出實行王田製度和奴婢私有政策。土地兼並和畜奴、買賣奴隸是當時最主要的問題,是階級矛盾尖銳的根源。王莽下令宣布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稱王田,歸國家所有,所有的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田產過多的要捐出去;沒有土地的,官府按規定分配;不執行命令的被流放到邊境。但當時土地大部分集中在貴族、官僚和豪強手中,他們群起反對,各級官吏也拒不執行命令。奴婢的生活狀況並沒有什麼改變,下層階級也沒有從中得到切實的利益。過了3年,迫於各界壓力,王莽隻好宣布廢除這一法令。不久,王莽又下詔實行“五均六莞”製度,企圖以此控製商人對農民的過度剝削製止高利貸者的猖狂活動,並使國家獲得經濟利益。“五均”是由政府統治工商業的經營並管理物價。“六莞”是由國家掌握鹽、鐵、酒、鑄錢,不許私人經營,同時控製名山大澤,由國家管理。但王莽用來管理五均六莞的多是富商大賈,他們和地方官吏相互勾結,營私舞弊,盤剝百姓,損公肥私,結果改革收效甚微,反而助長了不良之風。

王莽多次變動幣製。先是在公元7年,鑄造錯刀、契刀、大錢三種新幣,與原來的漢五銖錢並行。後又廢除錯刀、契刀,下令收禁五銖錢,另鑄一種小錢,與保留的大錢一起使用。最後,王莽又發行多種貨幣,分為金、銀、龜、貝、錢、幣等共六類28品,種類雜亂,換算繁瑣,比值也極不合理。這樣一來,貨幣便失去了價值尺度的職能。而且,每次變動,都是以劣頂優,幣麵值不變,實際價值大減。王莽借此掠取了大量財富,而引起物價飛漲,幣值狂跌,農民、工商業者紛紛破產。同時,幣質粗惡,使民間盜鑄群起,因此而罰做奴婢的達10萬人以上,仍然禁不勝禁。

王莽“改製”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掠奪。因而其結果必然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市場停頓,生產凋敝,整個社會經濟遭受到極大破壞。

王莽在改革的同時,又大興土木,並派官吏廣征淑女,巧取豪奪,供其享樂。他大量派使節和軍隊到各少數民族宣揚新朝的政德,又挑起與匈奴等少數民族的戰爭,調兵遣將,征發人力。沉重的賦稅徭役、連年戰爭的騷擾、殘無人道的刑罰使下層民眾無法生存,終於爆發了震撼全國、推翻新朝的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