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1 / 1)

張騫出使西域

“西域”一詞,最早見於《漢書·西域傳》,是和張騫的名字分不開的。

漢武帝即位之初,從匈奴投降者的口中得知:在敦煌祁連山一帶原來居住著月氏人,因遭受匈奴的攻擊,被迫西遷到伊犁河流域,建立了大月氏國。不久,他們又被為了擺脫匈奴壓迫而向西遷徙的河西地區烏孫人趕走,西遷中亞。因此大月氏對匈奴恨之入骨,時刻想回來報仇雪恨。漢武帝就想聯絡大月氏對付匈奴。當時西去大月氏的必經之路——河西走廊還處在匈奴的控製下,行程充滿著危險。於是漢武帝公開招募能擔當出使重任的人才。

張騫以武帝宮中郎官的身份應詔,漢武帝批準了他的請求,還從應征者中挑選了一百多名隨從,其中有個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叫堂邑父。

公元前139年,張騫手持漢節,帶著一百多人離開長安。他們一行走出隴西(今甘肅臨洮南),進入匈奴控製的地區。盡管他們小心翼翼,還是被匈奴發現,將他們扣留。單於惡狠狠地問張騫:“月氏在我們匈奴的北麵,漢朝怎麼能越過我們往那裏派使臣?” 張騫他們被匈奴扣留了十年,盡管如此,張騫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有一天,張騫和堂邑父趁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快馬逃了出來,一直向西走了幾十天,來到一個叫大宛的國家。

大宛王早就聽說有個富饒的漢朝,很想互通往來,見到漢朝的使者來到,非常高興,還派向導帶領張騫前往大月氏。可是,月氏已經在大夏建立了國家,已經失去了向匈奴報仇的願望。

張騫他們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也沒能說服月氏王與漢朝聯盟攻打匈奴,隻好離開月氏回國。為了避免再次被匈奴俘虜,他們改走南道,打算經莎車、於闐,越過羌族地區,然後從祁連山進隴西回國。不料,當他們路過羌中地區時,又被匈奴俘虜。一年後,張騫他們乘匈奴發生內亂逃了出來。漢武帝見到十三年未見的張騫,非常高興,拜他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還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漢武帝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出產的竹杖和蜀地出產的細布。大夏人說是他們的商人從身毒(今印度)買來的。大夏在長安西邊12000裏。大夏人從身毒買到蜀地的東西,可見身毒離蜀地不遠。我們要從蜀地出發,走西南那條道,經過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經過匈奴了。”

漢武帝認為張騫分析的很有道理,於是派四路使者帶著禮物去結交身毒。四路使者都沒有到達最終的目的地,但他們的行動對漢武帝開發西南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公元前119年,張騫又帶人向西出發了。同許多國家建立友好往來和外交關係。張騫他們動身回漢朝時,烏孫派遣使臣同他們一起來到漢朝,並帶來幾十匹烏孫良馬。

公元前114年,張騫在長安病逝。又過了幾年,張騫派出去的那些副手陸續回到長安,從此,漢朝同西北各國關係更加密切,漢朝和各國使節商團來往絡繹不絕。對東西方社會經濟發展都起了推動作用。

張騫開辟的西域這條路,後來人們就叫它“絲綢之路”。唐代以後,海運逐漸發達,西北地區民族政權興衰變化急劇,這條陸上通道的重要性與安全保障逐漸降低而趨於衰落。在元代,由於驛路暢通,又曾繁榮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