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1 / 1)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漢初,由於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統治階級所麵臨的主要任務是恢複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占據支配地位。當時,道家“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恃”,它適應戰後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五經博士僅為具官待問,在政治上並未得到重用。儒、道兩家在政治、思想上的鬥爭仍相當激烈。

西漢初年,漢高祖繼續實行秦代的挾書律,禁止私人收藏詩、書等,儒家學術活動幾乎滅絕,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被統治者大力提倡。這些政策短期內適應了長期戰爭後恢複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的要求。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造就了文景時期的社會安定、政治開明、文化複興的繁榮局麵。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黃老學說已經不適應時代潮流。漢武帝時期,商人豪強大力兼並土地,匈奴不斷騷擾邊界,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已經成了統治者的迫切需要。而儒家的大一統思想,神化皇權的觀念以及仁義學說,恰好適應了這種要求。年輕氣盛的漢武帝要大有作為,建立千秋帝業,也需要這種新的思想武器。

漢武帝繼位後,首先舉行的一件大事是召集天下文士,親自出題考試。大儒董仲舒提出,諸子學說使國家不能保持—貫的政策,法令製度常常改變不利於封建的專製統治,建議政府隻用講儒學的人為官。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把各地舉薦來的非儒學的諸子百家一概罷斥,同時任用考試優秀的儒家學者。這樣一來,隻有學習儒家學術才有做官的機會。武帝又改組領導班子,起用了一大批好儒學的人,如用好儒術的田蚡做丞相等,以此來褒揚儒學,貶斥道家等諸子學說。

漢武帝的改革激怒了黃老學說的首要代表竇太後。竇太後大力打擊儒家,並找借口把鼓吹儒學的人投入監獄。竇太後去世後,武帝重用儒生,把官府裏非儒家的博士一律免職,排斥黃老刑名等百家學術於官學之外,這就是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武帝提倡的儒學,是在原來孔子仁義學說的基礎上吸收了陰陽五行家神化皇權、鼓吹君權神授的思想,又接受法家君王獨尊、增設刑法、任用酷吏的學說,成為一種儒家王道與法家霸道雜合的思想。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竇太後老病,漢武帝於是下令設立以學習《詩》《書》《禮》《易》《春秋》5部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的“五經博士”和太學,為儒家在京師開辟了一塊活動繁衍的天地。竇太後死後,一代大儒董仲舒出場了,他提出隻有儒家思想才是最正確最完備的學說,建議罷黜諸子百家之學,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以儒學實行學術上、思想上的大一統。漢武帝接受了這個建議,進一步大力提倡儒學,把儒學確立為國家的指導思想。這就是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