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智——經商是一種大智慧 招商引資的智慧(1 / 2)

第一章 智——經商是一種大智慧 招商引資的智慧

喬致庸下定決心,準備南下武夷山疏通茶路。當曹掌櫃得知喬致庸要向水家、元家、邱家籌措銀兩時,提醒他:這幾家可是聯絡好的,隻要我們不改新店規,他們就不和我們做生意。喬致庸當即表示,水家、元家不願意和我做生意,那是他們的事,但我願意和他們做生意!自己就這麼堂堂正正,一家一家上門去借銀子!

其實,喬致庸心中早有謀劃。首先,自己不會白用他們的銀子,如果能夠平安歸來,他們願意要銀子,就連本帶息還他們銀子;他們願意要茶,自己將銀子作價給他們茶貨;他們若是怕他一去不回,他打算把喬家的生意全部押給他們。其次,在麵對水家時,對水長清的質疑:從武夷山到恰克圖有萬餘裏之遙,南有大江,北有沙漠戈壁,江南又正逢戰亂,有什麼能力,能把它重新疏通?賠了怎麼辦?喬致庸擲地有聲願以喬家的生意做抵押。

明知南通茶路困難重重,尤其是麵對巨額的資金缺口,喬致庸卻自有主張。他不因水家、元家不與自己合作,而不主動向他們借銀兩,在對待借貸銀兩的償還問題上,他的做法也體現了一個商業大家的智慧與胸襟。最後,他順利地拿到了130萬兩銀子,為自己南下開通茶路奠定了物資基礎。

猶太人的一句經商名言:“如果你有一塊錢,卻不能做成10元甚至100元的生意,你永遠成不了真正的企業家。”它啟示大家,生意場上的成功,靠的是巧妙借用他人的金錢來幹一番自己的事業。借他人的“錢袋”,發自己的財,需要膽識、智慧,更需要技巧。

美國第一旅遊公司副董事長彼得·尤伯羅斯,在任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主席時,就是靠著非凡的“借術”為奧運會贏利15億美元的。

當今最熱鬧的體育盛會——奧運會,卻擁有窮得叮當響的曆史。當時,這個“窮”字是一種什麼樣的實際情況呢?以下幾組數據似乎更能說明問題:

1972年,聯邦德國慕尼黑舉行的第20屆奧運會所欠下的債務久久不能還清。

1976年,第21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虧損10億美元。

1980年,第22屆莫斯科奧運會耗資90多億美元,虧損更是空前。

沒有資金怎麼辦?很容易,那就是借!怎麼借?奧運會舉世矚目,尤伯羅斯更深知“舉世矚目”這四個字的價值。在美國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裏,沒有企業不想借奧運會這個機會來做一下宣傳,以擴大本企業的知名度和產品銷售,這四個字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且還有市場競爭機製可以運用。尤伯羅斯清楚地意識到了奧運會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十分可觀,抓住了不少大公司想借讚助奧運會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心理,確定了經費的重要來源,就是這些私營企業的讚助費用。

首先,尤伯羅斯總結了前幾屆奧運會的經驗,發現一些大公司之所以對奧運會慷慨讚助,無非是想借此機會提高自己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在同行業造成高人一等的格局,以利於在市場競爭中擊敗對手。1980年,紐約冬季奧運會讚助活動失敗,主要在於沒有規定讚助單位的數目和最低資金的限額。結果,大家都是讚助單位,等於大家都不是讚助單位,沒有什麼吸引力,大多屬於應付了事。

於是,他大膽提出:讚助者必須要達到組委會關於讚助的長期性和完整性標準;讚助者不得在比賽場內,包括空中做商業廣告;讚助的數量最低限額為500萬美元;本屆奧運會正式讚助單位僅有30家,每一行業選擇一家;讚助者可取得本屆奧運會某項商品的專賣權。

這看似一步險棋,其實卻十分有效。他料定,提出的條件越是嚴格就越能激起讚助者的好奇,對此神秘的感覺越強烈,各大公司越會拚命抬高自己讚助額的報價。僅憑此妙計,尤伯羅斯就籌集了385億美元的巨款,是傳統做法的數倍。

他親自參加每一項讚助合同的談判,再加上自己卓越的推銷才能,挑起同業之間的競爭以獲取廠商讚助。麵對所有的讚助者,尤伯羅斯並沒有認為自己是個受惠者,因而完全沒有那種唯唯諾諾的感覺,反而對他們要求很高。

其次,出售電視的轉播權是讚助費中最大數額的交易。尤伯羅斯親自出馬,到美國兩家最大的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ABC)和全國廣播公司(NBC)遊說,並策劃了一次別開生麵的不記名投標,讓各電視網去相互競爭。美國三大電視網為爭奪獨家播映權展開了激烈競爭,最後,美國廣播公司以28億美元的高價爭得了轉播權,從而使得本屆奧運會總收入三分之一以上的經費得以落實。此外,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把奧運會的轉播權分別賣給了歐洲和澳大利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