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團結合作——增強力量的捷徑 步驟四:理解和寬容是合作的基礎
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時說:“是父親崇高的寬容態度挽救了我。”甘地出生在一個小藩王國的宰相之家,從小就愛撒嬌,性格也不開朗;對父母十分順從,對周圍的事物也特別敏感;自尊心很強,一旦被人奚落,馬上就會哭鼻子,在學校一挨老師批評,就難過得受不了。
少年時期,甘地由於好奇染上了煙癮,後來發展到偷兄長和家臣的錢買煙抽,而且越陷越深。漸漸地,甘地認識到偷別人的錢、背著父母抽煙的行為太可恥了,一想起來就覺得無臉見人,內心十分痛苦,甚至還想過自殺。當他終於忍受不了痛苦的折磨時,便把自己的整個墮落過程寫在了筆記本上,鼓足了勇氣交給了父親,渴望得到父親的嚴厲批評、懲罰,以減輕內心的痛苦。父親看後非常生氣,心情也十分沉痛,但父親深愛著甘地,因此沒有責備他,隻是傷心地流下了眼淚,久久地凝視著兒子。
看到父親痛心的樣子,甘地受到極大的刺激,更加悔恨、內疚、自責,深感有負於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在父親的幫助和鼓勵下,甘地痛下決心,徹底改正了錯誤,走上了正路。從那以後,甘地在思想和行為方麵很少出現過失。事隔多年,每當甘地回顧那段歲月時,總是激動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沒有父親的寬容,就沒有父子拯救誤途羔羊的合作,更沒有甘地後來的偉大成就。
甘地的事例說明了寬容力量的巨大,隻有正確運用寬容,才能以情感激勵別人,促進合作的成功。試想,如果甘地的父親看完兒子的“自白書”後不理解孩子的處境和心情,狠狠地把甘地揍一頓,就會讓自己接下來的教育工作很難開展。因為甘地不會跟他合作,即使合作也不會積極,所以這樣的合作效果是很差的。
寫給父母
讓孩子認識到寬容和理解對合作的重要意義
寬容是一種美德,父母要培養孩子寬容的美德,教會孩子諒解、寬容別人的錯誤和過失,如此才能使合作順暢進行。父母在孩子出現品德過失的時候適當地給孩子以諒解、寬容,與一味地對孩子進行批評處罰相比,往往更能讓孩子心悅誠服,給孩子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並且,父母的寬容也影響了孩子的寬容,培養孩子寬容的習慣。
理解別人、寬容別人能夠獲得信任和支持,也是贏得合作的基礎。因此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一想,遇事多問問“如果我處於那樣的處境,我會怎麼想?怎麼做?”。父母本身具備的品德一般在孩子身上都能找到,因此父母首先要為孩子樹立一個寬容、理解的榜樣,而且最好是先從理解孩子、寬容孩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