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明禮貌——融入群體的資本 步驟五:培養孩子在公共場所的禮貌行為
菲迪南太太帶著兒子龍尼在商場閑逛,忽然龍尼急著小便,跑進了公共廁所,菲迪南太太繼續在附近欣賞商品。可是過了很長時間龍尼也沒有出來,菲迪南太太有點擔憂,就走到男廁門口高聲問道:“寶貝,你怎麼這麼長時間沒有出來,不舒服嗎?”
“不是,媽媽,抽水馬桶壞了,我拉不動開關。”龍尼在裏邊吃力地說。
菲迪南太太在外邊給兒子提建議,龍尼在裏邊不住地嚐試新的方法,可就是抽不出水來。最後實在沒辦法,菲迪南太太趁廁所裏沒有人衝了進去,和兒子一起拉動開關,終於抽出了水。看著衝刷幹淨的廁所,母子倆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公共場所的行為包括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看戲、看電影等,在這些場所除了個人的言談舉止要文明禮貌外,還要愛護公共財產,保護環境衛生。
寫給父母
從兩個細節培養孩子在公共場合的禮貌行為
作為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在公共場所的禮貌行為,讓孩子知道走路時除了要注意體態、姿勢之外,還要遵守交通規則,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問候,不能視而不見;如見到熟人需要交談,應靠邊兒或到角落談話,不能站在道路當中或人多擁擠的地方;行人互相禮讓,青年人主動給長者讓路,健康人主動給殘疾人讓路;向別人打聽道路,先用禮貌語言打招呼,如“對不起,打擾您一下”、“請問”等;年輕人問路應選用適當的稱呼,如“老爺爺”、“阿姨”、“叔叔”等,然後再問路,聽完回答之後一定要說:“謝謝您”;如果被陌生人問路,應認真、仔細回答,自己不清楚應說:“很抱歉,請再問問別人”;到商店購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禮貌語言,忌諱用“喂”、“嗨”等字眼,購物之後也應說“謝謝”;在影劇院不能大聲喧嘩,不能亂扔紙屑、果皮,盡量提前一點兒到場、入座,如果遲到,入座時走姿要低,速度要快;觀看演出要尊重演員,適時禮貌鼓掌,演員謝幕時不能提前退場;乘坐公共汽車、火車人多擁擠時要照顧老人、小孩和殘疾人;要保持車上衛生環境,不亂扔東西,學生上車不要搶座;人與人之間互相擠撞不要惡言惡語,要抱理解、寬容的態度。
此外,在公共場所一定要注意以下兩方麵的細節問題。
第一,咳嗽時要捂住嘴巴。
“口沒遮攔”地對著別人的臉咳嗽、打噴嚏的行為不僅於健康無益,也是很沒有教養的體現。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養成“咳嗽時捂住嘴巴”的衛生習慣,因為對著別人或者空氣打噴嚏、咳嗽是很不禮貌的,不但會把口水或者鼻涕噴到別人的臉上,還可能把包括感冒病菌在內的各種病菌傳染給別人。如果不小心對著別人打噴嚏後,要趕忙向對方道歉,請求對方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