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明禮貌——融入群體的資本 步驟五:培養孩子在公共場所的禮貌行為(2 / 2)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給人們敲響了警鍾,引起了人們對衛生習慣和道德良知的反省。以前人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有人走著走著便旁若無人地隨口將痰吐在地上,有人打噴嚏、咳嗽毫不遮掩……衛生部的有關人士在“非典”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極個別特殊情況外,人與人的密切接觸、咳嗽和噴嚏發出的飛沫,仍然被認為是“非典”傳播的主要途徑。當然,“非典”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注重衛生習慣和重塑社會文明風尚的可喜景象。習慣源於自然,打噴嚏、咳嗽不用手捂住的習慣也並非是在一朝一夕中形成的,聰明的父母要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種習慣既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第二,進入公共場所要保持安靜。

在一列火車車廂中,熄燈後許多旅客都躺在自己的鋪位上休息了,但有些人還在喋碟不休地聊天,令周圍旅途勞頓的乘客無法入睡;在博物館安靜的古生物展廳內,三四個青年嘻嘻哈哈地說笑打鬧著,令不少參觀者紛紛側目;圖書館裏同學們都在專心地學習,可總有幾個人在大聲聊天,或者旁若無人地打電話。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由此我們不得不呼籲: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禮貌問題。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禮儀正在丟失,因此北京大學曾經推出過一項加強學生自身道德修養的“修身計劃”。計劃一經發起,立即在北京大學的學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季羨林等一批老教授非常支持學生們的這一活動,他們指出:治學和做人是分不開的,一個知書不識禮、知識水準與道德水準嚴重不成比例的學生算不上是一個優秀人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導者,父母也應該意識到同樣存在於孩子身上的這些道德缺失,並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幫助孩子找回這些美德,其中包括在公共場所的禮貌行為。

如果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現代人,就要讓孩子注意公共場所的禮貌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細節就是保持安靜。如果公共場所一片嘈雜,大聲喧嘩的行為沒有人製止,那麼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如果沒有人加以引導的話,就會不懂得保持安靜,因為周圍司空見慣的現象讓他們覺得“不懂得安靜”並非一種不好的行為。所以,父母一定不能忽略這個小細節,要讓孩子知道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是一個人基本的禮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