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為孩子講解待客的“規矩”。
父母要給孩子講解待客的“規矩”,使孩子懂得一定的行為規範。比如親友來訪時,聽到敲門聲要說“請進”;見了親友按稱謂主動親切問好;拿出茶點,熱情地請客人品嚐,不應顯出不高興的樣子或獨自去吃;當大人談話時,小孩不應隨便插話,更不應粗魯地打斷客人的話;如果有小客人來訪時,應主動拿出玩具與小客人玩;共同進餐的人未完全入席前,不得自己先吃;客人離開時要說“再見”,並歡迎客人再來。
第二,鼓勵孩子直接參與接待。
家裏來客孩子一般很興奮,此時做父母的不能冷落孩子,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是小主人,有資格和父母一起招待客人。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待客活動,讓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欲得到滿足。通過直接參與,能夠使孩子待客的行為和技巧得到練習,並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三,父母要為孩子樹立榜樣。
有句話說得好,“己正而後能正人”,父母的身教是對孩子最生動、最實際的教育。作為父母如果想讓孩子禮貌待人,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行為,起到表率作用。父母的行為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讓他們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禮貌待人的品德。父母應充分利用家裏來客的有利時機,提醒孩子注意禮貌,給孩子示範,使孩子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理解文明、禮貌、熱情的含義。
第四,對孩子的表現做出評價。
別人的反應通常是刺激孩子學習的最佳催化劑,客人在時父母對於孩子良好的表現可做出表揚、鼓勵的表示,客人走後父母更應該對孩子的表現做出評價,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以及今後要注意的地方。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在接待客人中出現了失誤,如打碎了茶杯、弄髒了飯桌,父母千萬不要當著客人的麵批評孩子,要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對待孩子的錯誤要重動機、輕後果,原諒他們由於缺乏經驗而出現的過失。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禮貌待客和文明做客的行為規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要靠父母平時不斷地教育、訓練和強化。父母要經常為孩子提供“教育情境”,讓孩子不斷練習、鞏固熱情待客、禮貌做客的習慣,這對孩子思想品德、學識能力、行為習慣的培養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