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談吐方麵來說,要讓孩子做到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不能沉默無言,也不能一個人喋喋不休;要認真傾聽對方講話,交談時忌諱東張西望,翻看其他東西;多人交談時不可隻跟一人談話而冷落其他的人。
從儀態舉止上來說,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麵對孩子提出要求。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鬆,行如風,坐如鍾,臥如弓”,優美的站立姿態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腳尖稍向外呈“V”字型,忌諱無精打采、探脖、聳肩、塌腰;正式場合不能叉腰或雙手交叉;坐姿要端正,挺直而不僵硬,不能半躺半坐,兩腿間距與肩同寬,不能叉開,雙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體;走路時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忌諱“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麵帶微笑;忌諱隨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癢、摳腳等不良動作習慣。
第二,要幫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禮貌常識。
這包括兩方麵的內容,語言和行為。文明禮貌語言要求不說粗俗的話,日常用語包括“您好”、“早上好”、“見到您非常高興”、“歡迎光臨”、“晚安”、“再見”、“歡迎再來”、“對不起”、“沒關係”、“謝謝”、“請”等。文明禮貌行為包括交往行為和環境行為兩種。交往行為包括見麵或分手時打招呼、握手,與人交談時眼神、體態和表情要體現出對對方的尊重。環境行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如愛護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果皮;遵守交通規則;購物時按順序;觀看演出和比賽時不起哄騷擾,做文明觀眾;乘車時主動購票,給老、幼、病、殘、孕婦及師長讓路讓座,不爭不搶座位;愛護公共設施、文物古跡等。
第三,幫助孩子確立自尊與尊重他人的意識。
文明禮貌習慣看起來是一種外在行為表現,實際上它與人的內心修養、與人是否具有足夠的自尊,與尊重他人的意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不容受到侮辱和歧視。每一個正常人都有自尊心,但要想實現真正的自尊,須先尊重他人,遵守社會秩序,注意文明禮貌。文明禮貌習慣實際上是人滿足自尊心的一種重要手段。很難想象,一個喪失了自尊心的人會具有文明禮貌習慣。
第四,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一個總的原則是以正麵誘導為主、批評教育為輔。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在日常行為習慣方麵尤其如此,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還應與學校和社會教育密切配合、保持一致,力爭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