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明禮貌——融入群體的資本 步驟三:讓孩子養成文明禮讓的好習慣
德裏克和同學們一起到約翰家做客,臨走時大家都忙著拿書包、穿鞋子,隻有德裏克留在了最後,他把自己坐過的椅子認真擺好,把弄亂的東西放回原處。這一瞬間的細小行為被約翰的父母看在眼裏,很受感動。約翰的母親讚賞道:“這反映了一個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說明這個孩子很有教養。”
見過德裏克的人都說他氣質好、彬彬有禮、落落大方,這完全是他的父母辛勤栽培的結果。在早期教育當中,他的父母除了開發他的智力、增加他的靈氣、培養他的能力之外,也進行著文明行為的訓練。父母的目標不僅僅是要培養出一個聰明的孩子,也要培養出一個文明的孩子。正是因為父母的努力,才使德裏克養成了文明禮讓的好習慣,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所謂文明禮讓,是人們合乎社會規則而且化為習慣的行動及做法,它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文明,二是禮貌,三是忍讓。英國教育家洛克說:“習慣一旦形成,用不著記憶就能很容易、很自然地發生作用。”因此,父母隻要讓孩子養成文明禮讓的好習慣,這些習慣就會在孩子身上發揮作用,孩子也很容易成為一個有教養、懂禮貌的人。
寫給父母
從4個方麵入手,讓孩子養成文明禮讓的好習慣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文明禮讓要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有些父母認識片麵,對培養孩子的文明禮讓習慣不夠重視,還有一些父母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禮讓沒關係,隻要學習好、有本事就行了。其實隻要留心一下周圍的人物、注意一下大眾傳媒就會發現,那些事業有成的人都是有文明禮讓的好習慣的人。
現代社會的確尊重個人的選擇,個人活動的自由度大了,然而對人的文明禮讓要求也更高了,因為文明禮讓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因此父母必須教育孩子懂禮貌,而禮貌又是通過動作與語言的運用來表現的,如果隻讓孩子知道“應該”尊敬別人、對人有禮貌,而不懂得“如何做”才能體現禮貌,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
在教育孩子待人接物方麵,父母應成為孩子的老師,比如,在宴席上讓孩子坐在椅子上默不作聲地吃大人夾的飯菜;如果不小心把飯菜掉在桌子上或地上時,趕忙說“對不起”,並采取正確的處理措施;提醒孩子不該隨意讓別人幫自己做事,若是非麻煩不可,一定要說“請”、“對不起”、“麻煩您”、“謝謝”等禮貌用語。培養孩子養成文明禮讓的好習慣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具體來說父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第一,讓孩子從小注意個人禮儀。
個人禮儀包括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幾個方麵,從儀容儀表上來說,主要是要求孩子整潔幹淨,臉、脖頸、手都應洗得幹幹淨淨;經常洗澡、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有狐臭要搽藥品或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飯後漱口,不能當著客人的麵嚼口香糖;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