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作家小時候隨父母定居在加拿大,他們鄰居家的太太去世了,留下了一個不滿8歲的小男孩,村中一位好心的婦女收留了這個孤苦伶仃的孩子。這個婦女既窮又沒有文化,但卻將自己的愛心全部奉獻在這個孩子身上,全心全意地照顧這個孩子,所以孩子生活得也算幸福。但村中的孩子們都看不起這個孩子,這使他很自卑。
一天,村中的孩子們都在一起玩,誰也不邀請這個孩子參加遊戲,他就站在一邊哭了,哭得很是傷心。作家的母親路過這裏,正好看到這一情況,就走過去對那些玩得興致勃勃的孩子們說:“親愛的,你們這樣做是不對的,他雖然沒有媽媽,但也像你們一樣需要愛、需要快樂,你們都是既可愛又善良的孩子,那麼你們就應該伸出友愛的雙手拉他一把,讓他樹立起生活的信心,讓他勇敢、快樂地生活下去。”
許多年過去了,這位作家一直忘不了這件事,是母親的教誨使他懂得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毀棄他人,幫助他人能使人向上,而互相抱怨會使人裹足不前。
母親短短的幾句話改變了這位作家小時候對別人的看法,同時也在他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愛的種子,使他在未來的生活中知道愛護、鼓勵他人。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父母的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為他們的為人處事標示了行為準則。但是,生活中也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個小孩子離不開母親,因此不希望母親出去應酬。有電話找母親出去,孩子懇求母親不要去,母親在回電話時說:“我不是不想去,隻是覺得不舒服,所以想呆在家裏。”母親這樣說是無意的,但這種說謊的行為讓孩子習以為常之後,他也會信手拈來、大膽應用,因此做父母的無形中將說謊的壞習慣教給了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心理機製之一就是所謂認同作用,而這種認同,首先是在子女與父母雙方的相互關係中起作用的,即孩子模仿成年人的言談舉止,並且奉為楷模。作為父母,與其煞費苦心地、不停地對孩子說教,不如把功夫下在約束自己、檢點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素質所做的努力上。當我們真正理解了“身教重於說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些道理,並以自己的優良品質來感染孩子、影響孩子時,我們在教育孩子上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因此說,父母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禮貌意識,如果不重視自己的修養,就不可能提高孩子的品位。禮貌就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隻要做父母的能夠重視起來,以身作則,隨時說明要求,按要求堅持訓練孩子,發現孩子有不文明禮貌的行為及時指出並予糾正,這樣就能逐步培養起孩子的文明禮貌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