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父母可以為孩子的玩具和物品準備一個專門的放置地方,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後都要把它們送回“家”去;要讓孩子意識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隻是幫忙而已;要盡可能地用遊戲的方式吸引孩子參與收拾整理,並堅持不懈地不斷強化,讓他們最終形成習慣。
第二,讓孩子自己安排活動。
這一點對於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的孩子來說確實較難,但這個意識卻要在點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種,及早萌芽。每次帶孩子出門玩,可以讓孩子想想要帶什麼,幾次提醒之後,孩子便會主動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等孩子成熟了一點之後,可以讓他自己決定到哪裏玩、跟誰一起以及準備做什麼,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分析一下他的決定的優劣性和可能性;當孩子要帶東西出去而忘記帶、或者把帶出去的東西忘在外麵而發脾氣時,父母千萬不能自攬責任、包辦代替,而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想做的事應該自己安排好,並且學著負責到底。每次注意給孩子這樣的提醒、教育和幫助,孩子便逐漸地有了對自己“負責”的意識。
第三,父母少管或不管。
一位母親是這樣管教孩子的:從孩子上幼兒園時起,她就訓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父母做的讓孩子來提醒,孩子能做的父母從不代勞。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宮學畫時忘記了帶紙,她看到後隻是在一旁提醒道:“再檢查一下,有忘記帶的東西嗎?”孩子漫不經心地回答:“沒有。”背起畫夾就走了,到了教室才發現沒帶紙,隻好再回家去拿。有的人說她這樣不管孩子未免太過分了,她認為許多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處理,這樣他們才會逐漸學會對自己負責。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管教得越多,就會在孩子身上造成越多的問題。不少父母以長者自居,言行專製,總是以孩子什麼都不懂為由,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企望孩子時時處處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他們總覺得孩子做這不行,做那不行,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一切事情全由父母支配,結果使得已經有了獨立意識、獨立人格的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受到傷害。父母表麵上管了孩子的事,實質上卻管不了孩子的心,這種專製式的管教使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極易誤入歧途。
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中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卻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危機感,讓他們主動去管自己。讓孩子這樣管下去,就能逐漸地管好自己,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