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溫陵集》 有點童心多好——《李溫陵集》第一
[HTH]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HT]
不知道大家還是否記得,在品味《老子》的時候,我們曾經說了這樣一個觀點:像嬰兒一樣活著。在老子那裏,這個觀點意味著人們要學會嬰兒那種大智若愚的質樸品格。可是,想要每個人都做成質樸之人是很難的。不僅一般人做不到,就連那些追求各種美德的思想家也難以達到這個境界。其實,在老子看來,思想家去追求美德的行為,恰恰是違背了質樸的品格,自然也就難以做成質樸之人了。
在中國思想史上,這樣的觀點很少被人們所接受。然而,到了明朝的時候,卻出現了一位極力追求生命和個性自由的思想家。這位思想家十分反感當時流行的“官化理學”,認為它們都是桎梏人心,讓人變得越來越虛偽的假道學,他就是明朝的李贄。為了反抗這種假道學,李贄提出了跟《老子》中“像嬰兒一樣活著”類似的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就是著名的“童心說”。
什麼是“童心說”?說得通俗易懂一點,所謂的“童心說”就是提倡人人都要有那麼一點童心。為什麼人人都需要有點童心呢?這是跟李贄對童心的理解有關的。在李贄看來:“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見《李溫陵集·焚書·童心說》)也就是說,“童心”實質就是在人生的最初時候那種純真無瑕的品質。由於人心在最初的時候純真無瑕,所以這種“童心”也叫做“真心”,而有著“真心”的人則被稱為“真人”。雖然人在最初的時候有著這樣的“真心”,可是隨著閱曆的增長,人們“有聞見自耳目入”,“有道理自聞見入”,漸漸的人們就開始有了善惡羞恥之心,進而就懂得了揚美掩醜。這樣一來,人們原初的那顆質樸純真的童心就受到了蒙蔽。在這個時候,人們就不再懂得什麼純真無瑕了,而是在心中有了越來越多的虛偽和狡黠:“其人既假,無所不假。”再也沒有了以前的那種質樸和純真。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李贄才大力提倡“童心說”,呼喚人們保有一點童心。在他看來,這無疑是人性的一種良好複歸。因為在李贄那裏,一個人如果有著一顆質樸純真的童心,那麼他就會從真實的角度去評判和看待各種事物,而不再用那些外來的道理作為評判標準,這樣才能使得人的認識更加真切。
可是,在李贄生活的時代,一個人想要恢複和保有那麼一點童心,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時的思想界大力推崇理學和心學,把儒家聖人的思想學說作為世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一個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之中,從一出生就耳濡目染這些儒家倫理道德,早就失去了那份質樸和純真的童心。不僅如此,當時的統治者還將理學作為考取功名和治理國家的學問,這就更使得人們變得虛偽和狡黠。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隻是把一門學問當作升官發財的敲門磚,那他又哪裏會真的用心於那門學問講的道理呢?這樣的話,人們就更加虛假和偽善了。
對於這樣的社會現象,李贄是深惡痛絕的,他甚至痛罵那些假道學們:“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見《李溫陵集·續焚書·三教歸儒說》)就是說這些假道學們是豬狗一樣虛偽的人。不僅如此,為了真正地使得人們去保有一點童心,李贄還向儒家學說進行了攻擊。在他看來,正是由於儒家學說的一些虛假之處,才使得繼承它的理學日漸變得虛假。因此,需要對這些虛假進行批判和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