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溫陵集》

人都是會向往自由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匈牙利詩歌就說明了這個道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是心靈的解脫和放鬆,自由是沒有羈絆和束縛,自由是靈性的舒展和揮灑。因而,自由才是人類世世代代追求的美好生活理想。在人類曆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我們都可以見到一些為了追求自由,而甘願放棄現實富足物質生活,甚至不惜為自由獻出生命的人。這些人是不甘心受到無論外在還是內在約束的,由於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很高,所以他們常常為了擺脫束縛而奮起抗爭。這樣的人在中國曆史上,也絕非沒有,我們即將品讀的明代思想家李贄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講解李贄的生平事跡以前,大家必須了解這樣的一點:我們今天雖然把李贄推崇為一位爭取自由的鬥士,但是在他生活的時代,李贄卻不僅被政府認為是“敢倡亂道,禍世誣民”的反賊,而且被一般老百姓也目為“狂人”。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在他的《李溫陵集》中,就有著好幾本被政府禁止出版的書,最著名的自然就是《焚書》、《續焚書》、《藏書》和《續藏書》了。

李贄出生於公元1527年,去世於公元1602年,字卓吾,別號“溫陵居士”,是福建晉江人。李贄小的時候,家裏比較貧窮,很小母親就離他而去,隻好跟著父親相依為命。他二十六歲中舉;三十歲以後做地方官;四十歲時由於沷南鬧饑荒,他的兩個女兒都餓死了;五十四歲辭官潛心學問。綜觀李贄一生,可以說是磨難多多。他雖然天資聰慧,學業有成,考中過進士,做過禮部司務等京官和雲南姚安知府等地方官,但是他早早就厭倦了官場生涯。他在京城做官時,收入微薄,卻一心向學,曾跟隨王守仁後學學習“心學”。後來,他幹脆辭掉地方官不做,來到湖北麻城龍潭湖芝佛院,專心治學達二十年之久。據說,在佛院期間,他“朝夕讀書,手不敢釋卷,筆不敢停揮。……日日如是,關門閉戶,著書甚多,不暇接人,亦不暇去教人。”想想也是,像他那種追求自由,不願受到約束的性格,也的確不適合在官場混,還不如過自由的學術生活呢!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李贄的思想,那就是對自由的極端追求。這種思想又主要體現在了如下幾個方麵:首先,李贄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完全平等;其次,李贄認為自私一點沒有什麼不好的;最後,李贄還勸說世人要有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這些思想觀點,其核心就是追求人生的物質和精神上的自由。如果說近代以來的中國人,其生活的日益改善實際就是在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那麼李贄可以說是最早提倡且以身示範的先驅。這就難怪有的曆史學家盛譽他為“十六世紀以前中國第一思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