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溫陵集》 有點童心多好——《李溫陵集》第一(2 / 2)

首先,李贄認為孔子並不是理學思想家推崇的那樣是什麼聖人。在李贄眼中,這都是後人對孔子形象的一種虛假說法。李贄認為,當時的人們之所以會認為孔子是聖人,是從他們的師父那裏得知的,而他們的師父又是從更高的師父那裏得知的。換句話說,人們之所以會認為孔子是聖人,是由於人雲亦雲的結果:“儒先億度而言之,父師沿襲而誦之,小子朦聾而聽之。”(見《李溫陵集·續焚書·題孔子像於芝佛院》)然而,在李贄看來,孔子自己卻從未讓別人膜拜自己,他隻是讓學生自己揣摩如何成為仁者。可是,後世的人卻把他當作聖人一樣崇拜,他的神聖形象其實是後世之人造成的。也正是由於此,才使得人們的“童心”一開始就受到蒙蔽。因此,在李贄看來,應該恢複孔子的本來麵目,好驅除遮蔽人心的那些虛假學說。

李贄不僅懷疑了孔子等人的神聖形象,他還進一步質疑了儒家經書的神聖性。這一點,跟東漢時期的王充有不謀而合之處。在李贄看來,儒家所謂的經典,比如“四書五經”等其實多數都不是孔子和孟子等人所寫的,其內容多是官吏的“褒崇之辭”、臣子的“讚美之語”以及孔孟的“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後遺前,隨其所見,筆之於書”而形成的。(見《李溫陵集·焚書·童心說》)可是,後世之人如果不自己去做判斷,隻聽前人的說教,那麼自然會誤認為這些書是什麼經典。其實,在李贄看來,即使這些書中所謂聖人說的那些話,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通用的,隻能拿去處理某些特定時期的問題。然而,那些假道學們卻總是喜歡拿著這些言論來四處搬用,是十分荒唐的。如果人們跟著這些假道學們去思考的話,人們就會失去自我判斷的能力,就隻能僵化地思考問題,以所謂的聖人之所是為是,以其所非為非。這樣一來,很自然地人們的就難以保有那顆質樸和純真的童心了。

除了質疑儒家先師和儒家經書的神聖性之外,李贄還抨擊了所謂的“道統”學說。什麼是“道統”學說?說得簡單一點,其實就是說儒家思想的發展有一個前後相繼的傳統,這個傳統從三代的聖王開始,經過周文王、周公傳到孔子,然後又傳到孟子,然後再傳到唐代的韓愈,接著被宋朝理學家繼承了下來一直到明朝心學。這個學問相傳的係統就是所謂的“道統”。儒學之所以會標榜這個“道統”,實際是為了樹立自己在學術上的權威性。可是,在李贄看來,學術應該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什麼聖聖相傳的“道統”。在他看來,如果從秦代一直到唐代都沒有人繼承“道統”,那麼“人道滅矣,何以能長世也?”不僅如此,如果說在宋朝又接上了這個“道統”,為何宋朝卻總是挨打,一點也沒有因為“道統”的繼承而強盛的跡象呢?如此說來,“道統”學說隻是儒學為了打擊學術對手而采取的手段,沒有什麼神聖可言。而且這種“道統”學說的存在,會使得人們隻能夠循著儒學的觀點思考問題,進一步遮蔽人們的心靈,因而必須進行批判和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