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集》 “破心中賊”——《陽明全書》第二(1 / 1)

《陳亮集》 “破心中賊”——《陽明全書》第二

[HTH] “靜坐息慮”

“省察克治”

“克於方萌之際” [HT]

一如上文所說,王守仁“心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存理滅欲”,使人心不再受欲望的遮蔽,進而使人能夠按照內心的善良知識做人。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則必須進行“正心”。既然如此,弄清楚王守仁所謂的“正心”是什麼意思,對於“致良知”就是至關重要的了。那麼,“正心”意味著什麼呢?

在品味王守仁的“正心”概念之前,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王守仁的一點生平事跡。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按照某些學者的說法,王守仁的思想具有跟他的言行比較符合的特征。也就是說,王守仁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我們了解一點王守仁的生平,對於理解他的思想學說是有好處的。

按照曆史學家的研究和現有的曆史資料記載,王守仁在明朝的時候可不止是一位思想精深的哲學家,還是一個能夠領兵打仗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他一生的仕途之中,他曾經好幾次進入深山去剿滅農民起義軍。本來,這些農民起義軍是被政府的黑暗統治逼得造了反。可是,作為當政者的王守仁,在看待這些起義軍的時候,自然認為他們是土匪或者“山中之賊”。因此,王守仁就把自己剿滅農民起義軍的事情稱作“破山中賊”。

可以想象,想要“破山中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肯定需要付出十分的辛勞。有時甚至還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可是,在王守仁看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件事情比“破山中賊”更為難辦的。這件事情就是他所謂的“破心中賊”。

什麼是“破心中賊”呢?其實,它就是我們上文所說的“正心”。在王守仁看來,一個人想要“破心中賊”或者“正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滅掉人的各種欲望,使得人心不被欲望遮蔽,進而使人們按照內心的善良知識做人。可是,人的欲望哪是那麼容易就滅掉的?在王守仁看來,這比殺死幾個山中的毛賊要困難得多,必須一個人認真地下功夫。下什麼功夫呢?這就是所謂的“克己”。

“克己”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控製自己內心的各種欲望。可是,很多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怎麼才能“克己”呢?在王守仁那裏,有著一整套的方法來進行“克己”的工作。下麵我們就逐一進行品讀。

一個人想要“克己”以“破心中賊”的話,首先得有一個心理準備,那就是明白“克己”的艱難,並且能夠持之不懈地努力:“人若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於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私欲之細微亦日見一日。”(見《陽明全書·傳習錄上》)

在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克己”工作了。在王守仁看來,“克己”的第一步要做的是“靜坐息慮”,這也是“克己”的第一種境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原因很簡單:在王守仁眼中,很多人之所以欲望強烈,就是由於他們的思慮過多,因此必須加以忘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人“初學時心猿意馬栓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見《陽明全書·傳習錄上》)這一步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達到排除內心雜念,使精神處於“懸空靜守”的狀態。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第一步的要求,心神已經“懸空靜守”了,那麼他就可以進入第二步“省察克治”境界了。這一步要做的事情,其實就是讓人進行反思,以將內心之中那些一己之私進行克製:“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見《陽明全書·傳習錄上》)如果人能夠實現這個境界,那麼離“克己”的目標就已經不遠了。

人內心的欲望雖然通過第二步的“省察克治”得到了驅除,但是欲望是很頑固的,驅除之後一旦有適合的時機又會再生。因此,“克己”還需要進入到第三種境界“克於方萌之際”,也就是在欲望剛剛產生的時候就將其驅除出內心。在王守仁看來,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地“純乎天理”,“非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不能也。”(見《陽明全書·答陸原靜書》)

王守仁還認為,最終的“克己”是建立在以上三個境界基礎之上的第四種境界,就是要看破“生死關頭”。在王守仁看來,一個人的所有欲望,其實都是為了一個目的:保存住自己的生命。因此,隻有一個人把生和死看破了,他方能最終“克己”。而想看破生和死,則要使自己懷著視死如歸的心態。這樣的話,人就真正做到了“克己”,人就能到達“無視無聽,無思無作,淡然平懷”的超然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