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集》 留住一點良知——《陽明全書》第一
[HTH]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HT]
在中國人的日常用語之中,有一句話是被經常用來教導他人的,這句話就是:“做人要有良知。”的確,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之中,“良知”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它的大概意思就是說每個人在其內心中都有一些關於做人處世的善良知識。實際上,如果我們要用先秦儒家的一位聖人孟子的話說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其實,這裏的“良知”便是人的那顆不忍心他人受苦的善心。
可是,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什麼時候出現“良知”,又是哪位思想家倡導這個觀念的呢?按照思想史家的解釋,開始倡導“良知”觀念的思想家就是明朝的心學大師王守仁。大家知道,儒學發展到宋朝的時候,出現了著名的“理學”思想。在眾多理學家的大力闡發和倡導下,理學成了影響中國古代社會道德倫理觀念至深的思想。在理學思想看來,這個世界存在著一個至高無上的“理”或者說太極。可是,理學家們在講“理”的時候卻並不講人的“心”,這就使得人與“理”的關係變得不太清楚:人雖然跟其他事物一樣,都要分有“理”,可是人內在的或分有來的“理”又在哪裏呢?這一點,理學家們並沒有說明白。於是,王守仁就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深入探究,最終指出:所謂的“天理”就存在於人的心中;如果一個人想要“存天理”的話,就需要向自己的心中去探詢這些“天理”。而這門向自己的內心尋求“天理”的學問就是所謂的“心學”。
大家或許會問:“向自己內心尋求‘天理’的心學跟‘良知’這個觀念有什麼關係呢?”實際上,這跟心學研究的內容有關。在王守仁看來,存在於人內心之中的“天理”其實就是各種“良知”。由於這個原因,所以研究心中“天理”的心學也就是研究人心中的“良知”。如果我們用王守仁自己的話說,那就是“致良知”。在王守仁那裏,研究人內心的“良知”是很重要的一門學問,幾乎整個“心學”都是在研究“良知”:“吾生平講學,隻是‘致良知’三字。”(見《陽明全書·寄正憲男手墨二卷》)那麼,人為什麼需要在內心留住一些良知,所謂的“致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下麵我們就來品味王守仁的“致良知”思想。
既然要“致良知”,肯定首先需要知道的就是“良知”是何物。在上文之中,我們大致地說到了“良知”的含義,其實就是人內心的那種善良的知識。在王守仁看來這種善良的知識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存在的。或者說,良知就是人心的本來麵目,是每個人所固有的:“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見《陽明全書·傳習錄上》)也就是說,人心本來就存在著善良的知識,不需要從外界去學習。
然而,人心之中固然有著善良的知識或者“良知”,可是在有些人那裏,去並不一定感受得到。這就如同我們身邊的一些人,明明也是可以做好人好事的,可是他們卻並不覺得自己有那顆善心,不願意這樣做。這樣的人在王守仁看來,就是心被遮蔽住了。被什麼遮蔽住了呢?其實,遮蔽心的就是人的欲望:“欲為之蔽,習為之害。”在這樣情況下,人就需要除去這些欲望的遮蔽,方能真正地感覺的自己的那顆善心。而去除欲望對人心的遮蔽,在王守仁看來,也就是“致良知”。
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的“致良知”實際上就是要“存理滅欲”。道理很簡單:既然在王守仁那裏,所謂的“天理”也就是善良的知識就存在於人心之中,那麼當人心被各種欲望遮蔽而不能遵循“天理”或者不能循著善良知識言行時,那麼就需要去除這些欲望,使人心之中的“良知”能夠明朗起來。這樣的話,人就可以做好人好事了。
可是,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在王守仁看來,重要的就是“正心”。大家應該還記得,在品味《大學》一書的時候我們曾經說過,修養本性的手段之中,格物、致知和誠意是為了“正心”。而一個人能夠“正心”,那麼他就得到了身心的修養。這一點,正好支持了王守仁的“心學”。在王守仁那裏,修身的根本手段就是“正心”,隻要人心得到了規正,那麼他就不會受到欲望的遮蔽,就會知道心中的善良知識,也就能夠做成一個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