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集》 《陽明全書》
在品讀朱熹的《朱子大全》時,我們曾說過理學是宋朝時候的主要學術思想。這種學術思想不僅占據了整個宋朝讀書人的心靈,而且還影響到了明朝的讀書人。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一說起理學,人們就會說“宋明理學”。
然而,如果深入研究中國思想史,就會發現其實到了明朝時,理學已經出現了一個轉變——由以前的強調“天理”轉向了強調“人心”。與之相對應的是,理學在明朝便成為了另外一門學問,這就是所謂的明朝“心學”。
明朝“心學”曾經產生了好幾位厲害的思想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陸象山和王守仁。在這兩人之中,陸象山是一位具有開創性的思想家。正是在陸象山那裏,“心”的地位才開始得到了提高。而到了王守仁義那裏,“心”的地位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提高。我們知道,在宋朝理學處,所謂的“天理”是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的。然而,在王守仁義看來,宋朝理學家們講“天理”的時候不講“心”是錯誤的。在他眼中,“心外無理”,“心即理”。他甚至宣稱:“吾心即物理,初無假於外也。”就是說,人心就是天理,天理在人心之中,不需要從外得到。
在這樣的思想觀念之下,很自然地王守仁就會反對朱熹等人的修行方法了。在宋朝理學家那裏,由於“天理”與“人心”是分開的,因此一個人修養德行就需要“格物致知”,也就是鑽研各種事物的道理,通過這來得出所謂“天理”。現在,既然王守仁認為人心之中就有天理,那麼人要獲得天理就隻須向自己的內心尋求,這就是所謂的“正心”。從此以後,王守仁的學說就被稱為了“心學”。
這位厲害的思想家有著怎樣的生平事跡呢?根據史料記載,王守仁出生於公元1472年,去世於公元1528年,字伯安,是浙江餘姚人。由於他曾經在貴州“陽明洞”辦學,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
王守仁的一生,可以說是學問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於聖賢之學。”看來,這位思想家也不是一出生就喜好儒家學問的,而是到了正德丙寅年,也就是1506年他已經三十五歲時才開始歸於所謂的“正途”。
歸於“正途”之後,王守仁一邊學習儒家經典,一邊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傳授給弟子。這些學習心得被弟子們記錄了下來,於是就逐漸形成了王守仁的傳世名著《傳習錄》。在這本名著裏,王守仁係統地闡述了“致良知”、“破心中賊”和“知行合一”的思想,由此構成了體大思精的王門“心學”。後世的王門弟子,更是在著名的王門四句教(即“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指引下,使“心學”更加發揚光大,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