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集》 “義利雙行,王霸並用”——《陳亮集》第二(1 / 1)

《陳亮集》 “義利雙行,王霸並用”——《陳亮集》第二

[HTH] “說得雖甚好,做得亦不惡,如此卻是義利雙行,王霸並用。”

“有公則無私,私則不複有公。王霸可以雜用,則天理人欲可以並行矣。” [HT]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說了陳亮倡導事功的思想。如果把這種思想概括成一種治理國家的方略或者說治國之道,那就是:“義利雙行,王霸並用。”(見《陳亮集·又甲辰秋書》)

看到“王霸”這兩個字,大家應該會想起先秦時候的一位思想家,他就是孟子。隻不過,在孟子那裏,受到提倡的治國之道隻有王道,而霸道則是被反對的。可是,到了陳亮這裏,王道和霸道作為治國之道卻是可以並用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先來了解一下陳亮對“道”這個字的理解。我們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無論是王道還是霸道,實際上都是一種治國之道;而治國之道是更大的“道”的一種具體形式;既然我們要理解陳亮王霸道並用的思想,自然需要先了解“道”本身的意思。

需要說明的是,跟陳亮提倡事功是反對性理之學一樣,這裏他對“道”的理解也是跟性理之學關於“道”的理解相對立的。這種對立分為好幾個方麵,下麵我們就來看看一些主要的方麵。

首先,陳亮反對性理之學認為“道”能夠脫離人世而獨立存在的觀點。在他看來,“道”是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的:“道之在天下,平施於日用之間。”不僅如此,這個與萬物一體的“道”還“與生俱生,固不可得而離也。”(見《陳亮集·經書發題·詩經》)具體說來,體現在人身上的“道”就是所謂的“人道”。其次,陳亮還反對性理之學將“道”和人的各種欲望對立起來的觀點。在他看來,“夫道豈有他物哉!喜怒哀樂好惡得其正而已。”(見《陳亮集·勉強行道大有功》)就是說,“道”並不是跟人的欲望想對立的,而是用“道”來對人欲進行一定的節製,隻是不允許人隨心所欲罷了,並非完全抹殺人的欲望。最後,陳亮還認為,在“人道”之中包含著功利。這是什麼意思?在陳亮看來,所謂的“人道”並非象一些理學家說的那樣幾千年來隻有幾個得道之人才擁有的,而是那些英雄豪傑通過他們的事功展現出來的。因為正是有了這些英雄豪傑成就的事功,才使得“人道”得以實現。由於這個原因,陳亮認為漢代的劉邦等人並非沒有“人道”。相反,正是有了他們的統一天下,結束戰亂,才使得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這樣說來,在陳亮眼中,所謂的“道”就不是什麼高深玄遠的東西了。“道”其實就體現在萬事萬物之間,也就是事功或者功利。因而,一個統治者隻要能夠實現事功,給人民帶來利益,那麼他就是在體現“人道”。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手段就是次要的了,隻要 能夠實現事功就行。實際上,在陳亮看來,所謂的王道霸道以及所謂的義與利的爭論都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它們都隻是實現事功的手段,而重要的卻是能不能實現事功。隻要能實現事功,無論是王道還是霸道,其實都是“道”。用陳亮自己的話說,就是:“諸儒自處者曰義曰王,漢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一頭自如此說,一頭自如彼做;說得雖甚好,做得亦不惡,如此卻是義利雙行,王霸並用。”(見《陳亮集·又甲辰秋書》)

按照陳亮的分析,其實曆史上並沒有什麼純粹的王道或者霸道。他舉出例子說,即使是儒家所稱讚的三代之治,也就是儒家所謂的盛世,也是既有王道,也有霸道的。比如,夏朝的國王啟就曾經消滅了扈氏,周武王討伐商紂的事跡更是為眾人知曉。另外,還有被儒家推崇為製禮作樂的聖人周公,其實也實踐過霸道,因為他曾經用武力平定過三監之亂,並不是一味地使用王道治理天下。儒家推崇的盛世都在實行霸道政治,後來的春秋戰國乃至於後世各朝,就更加是既有王道也有霸道了。既然如此,那還提王道和霸道的爭論幹嘛呢?隻要能夠符合事功的要求,給人民帶來實際的利益,那就是合乎“道”的。用陳亮自己的話說,就是:“道之在天下,至公而已矣。”這裏的“至公”,其實就是說統治者治理國家無論是使用王道還是使用霸道,那都是手段而已,關鍵要是為了實現人民的利益。因此,陳亮才說:“有公則無私,私則不複有公。王霸可以雜用,則天理人欲可以並行矣。”(見《陳亮集·又丙午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