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大全》 “月印萬川”的理——《朱子大全》第一(1 / 1)

《朱子大全》 “月印萬川”的理——《朱子大全》第一

[HTH] “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HT]

在品味《論語》和《孟子》的時候,我們曾經說過,在中國人的口頭語中,有很多都是來自孔子和孟子這兩位儒家聖人。比如,中國人喜歡說的“仁義”就是這兩位思想家的概念。可是,在中國人日常所說的話中,還有一些則來自於另外一位思想家,比如“說話做事要講理”等。這位思想家就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

我們知道,在先秦儒家思想裏,仁義禮智信是最核心的幾個概念。這幾個概念隨著思想曆史的發展,在後代思想領域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幾個概念的曆史就是一部儒學發展的曆史。可是,到了南宋的時候,朱熹的出現卻使另外一個概念取得了思想領域裏的統治地位,這個概念就是“理”。在朱熹的大力闡發之下,“理”這個概念逐漸成為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詞。而且隨著影響的日益擴大,南宋思想界還逐漸形成了一門學問,這就是所謂的“理學”。

“理學”不僅在南宋朝盛極一時,而且對後麵幾個朝代的統治思想以及社會倫理觀念也影響深遠。比如,我們經常所說的“天理”這個詞語,其實就是“理學”之中的重要概念。古代中國人的很多倫理觀念,實際上就來源於“理學”。比如,在對待婦女的貞潔問題上,“理學”就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隻不過,這些觀念確實是落後了。

盡管如此,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甚至某些現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理學”的影響而產生的。因此,對於這門儒學思想史上的顯學,我們還是有研究必要的。而要研究這門學問,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個問題就是:理指的是什麼?

對於“理”這個“理學”核心概念,我們在《朱子大全》這個朱熹的文集裏麵,可以看到很多的解釋。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解釋總結起來,我們就會發現其實“理”主要有兩個方麵的意思:其一,“理”指的是萬事萬物內在的規律。就是說,在萬事萬物之中都存在著各自的一個規律或者本質,這個規律或者本質就是事物的“理”。其二,“理”還指的是儒家學說之中的一些基本道德準則。在朱熹看來,這些基本道德準則是永恒不變的,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原則。他把這些倫理原則進行抽象概括,最終就是“理”。當然,朱熹這樣做,是為了把儒家學說倡導的一些道德觀念給絕對化或者神聖化,因為如此一來,人們就必須把這些道德觀念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進而就能起到教化德行的作用。

盡管“理”有著如上的兩種含義,但是在朱熹那裏,至少在學理層麵上,“理”主要是指前一個意思。也就是說,“理”主要指的是萬事萬物內在的規律或者本質。在朱熹看來,沒有“理”一個事物就不成其為事物。在《朱子大全·朱子語類卷六》中,朱熹如此解釋道:“如一所屋,隻是一個道理,有廳有堂;如草木,隻是一個道理,有桃有李;如這眾人,隻是一個理,有張三李四,李四不可為張三,張三不可為李四。”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每一個事物都有一個內在的道理——“理”,離開了這個“理”事物就不是這個事物了。

如果說這個就是朱熹所謂的“理”,那麼朱熹這位思想家的思想也就太簡單了一點。可是,作為思想家的朱熹,其思考自然不會隻是局限在這樣小的一個層麵上。在解釋完“理”是萬事萬物的內在規律或者本質之後,他接著說萬事萬物各自具體的“理”,都是另外一個東西的內容,這個東西就是所謂的“太極”。也就是說,雖然在每個事物那裏,都有一個自己的“理”,但是這個“理”還是比較具體的。在這麼多具體的“理”之上,還存在一個更加抽象的“理”,這就是“太極”:“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見《朱子大全·朱子語類卷九十四》)

現在是不是稍微玄乎一點了!事實上,更加玄乎的還在後麵!朱熹接著說,雖然太極是總萬物之理為一體的一個理。可是這個最大的理卻存在於每個事物之中,在人那裏同樣也存在著太極。換句話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太極。這個觀點就是“理學”之中著名的“理一分殊”學說。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既有一個總萬物之理為一體的太極,可是這個太極也要分散到各個事物之中去,也要分散到人那裏去。用朱熹自己的話說,就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為了形象地向大家解釋“理一分殊”學說,朱熹打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就是著名的“月印萬川”。它的內容是說:在天空之中隻有一個月亮,可是當它照在每一條河流的水上麵時,每一條河流上麵就都有了一個月亮,這就是所謂的“月印萬川”。與之相類似,大家想一下,如果世上隻有一個太極,可是當每個人、每個事物那裏都有一個太極時,不就是“月印萬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