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大全》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先秦思想史上,曾經出現了很多的“子”,也就是著名的哲學家,這些人開創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第一個繁榮時代。然而,在中國思想史上,還有另外的一些“子”,他們雖然前承先秦思想家的學說,卻也建立了各自的思想體係,而且影響中國人至深,這些“子”就是著名的“宋五子”。說“宋五子”,自然說的就是宋朝的五位思想家了,他們分別是: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和邵雍。這些人各自提出了獨具特色的觀點,最終他們的觀點在一位影響中國人更為深遠的思想家那裏得到了集成,這個人便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朱熹。

在一般中國人眼中,朱熹的名字是跟“四書”聯係在一起的。我們知道,四書指的是儒家的四本經書,它們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這四本書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意義,影響中國人好幾千年。到了宋朝的時候,這四本書更是被推崇為經典。因而,朱熹就對它們逐一進行解釋,寫成了著名的《四書集注》,我們今天讀到的“四書”主要就是朱熹的集注本。

然而,朱熹的成就絕非一本《四書集注》,他一生著作等身,通過這些著作係統地闡述了宋朝的理學思想,“宋五子”以來的理學在他那裏得到了彙總和升華。由於這個原因,朱熹才被譽為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

朱熹出生於公元1130年,去世於公元1200年,字元晦,是安徽婺源人。由於朱熹思想超絕,人稱朱子,死後還被縊號“朱文公”。雖然如此,我們今日品讀朱熹,卻不能夠因為他的名聲大就失去客觀性。一方麵,我們得承認,朱熹在“宋五子”以來的理學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而起到了承繼理學“道統”的作用。同時,由於他自己對理學思想的獨特發揮,因此理學到了他那裏才真正地成為了一門係統的學問。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朱熹是個繼往開來的大思想家。

然而,在另一方麵,我們也需要看見朱熹思想的局限。用台灣史學家李敖的話說,朱熹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對儒家經典的解釋過於武斷、過於主觀。本來,解釋儒家的經典著作,需要的是科學和客觀的精神。朱熹的解釋,實際上就背離了這個精神。舉個例子來說,朱熹曾經沒有做什麼考證,就把《大學》歸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另外,他還說《中庸》是子思的作品。對於這些重要的問題,朱熹並沒有做仔細深入的研究,的確是顯得太武斷了。

可是,朱熹為何要做這樣的論斷?有學者解釋說,他這樣解釋儒家經典是為了證明儒家“道統”的連續性,進而推崇儒家思想。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如果隻是一味的推崇儒家思想,而不顧及其思想與老百姓生活的結合,這樣的解釋遲早會被人們拋棄。怪不得,到了清朝就有思想家出來罵朱熹是在“以理殺人”了。

不過,話說回來,朱熹思想的缺陷掩蓋不了他的偉大。畢竟,在宋朝那樣一個積貧積弱的時代,有這樣一位思想家出來將人們的思想統一起來,還是能夠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的。而且,對於後世中國來說,這位思想家的學說其實也是影響久遠的。因此,今日品讀朱熹的《朱子大全》,我們既要帶著批判的眼光閱讀,也還要帶著敬畏的眼光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