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凡事順其自然——《淮南子》第一
[HTH] “各生所急,以備燥濕,各因所處,以禦寒暑。並得其宜,物便其所。”
“萬物固以自然,聖人又何事焉。” [HT]
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見到一些朋友因為外在境遇的不佳而覺得傷心沮喪時,我們往往喜歡開導他們說:“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凡事順其自然嘛!”意思就是勸誡這些朋友不要再糾纏於那讓自己傷心和煩惱的事情,胸懷寬廣一些。因為,不好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傷心難過都已經沒有辦法,還不如順其自然,讓這些煩心事過去就好了。正如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那樣,聽見這句話的人,一般說來不一會就能夠心平氣和下來。看來,“凡事順其自然”的確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安慰藥。
在品味《淮南子》之前,我們需要知道這樣一個事實:雖然我們是在品味《淮南子》時講述“凡事順其自然”,但是這並不表明這種思想是在《淮南子》一書之中才出現的。實際上,在道家學派的兩位鼻祖老子和莊子那裏,“凡事順其自然”已經被他們用高超的文字談論過了。如此說來,是不是可以說《淮南子》的作者是道家學派的後學?基本上可以這樣說,因為在編著《淮南子》時,劉安所雇用的學者裏麵大部分人都秉持著道家學派的思想。隻不過,作為雜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在《淮南子》裏麵,我們還是能夠看到很多儒家和法家的學說的。
作為道家後學編著的雜家名著,《淮南子》中的“凡事順其自然”的思想學說跟老莊的思想學說有沒有什麼差異?按照思想史家的研究,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因此。我們在這裏主要就講述《淮南子》和老莊共同的關於“凡事順其自然”的思想。
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問題是:“凡事順其自然”這種思想學說的哲學基礎是什麼?或者說,我們為什麼需要順從事物的自然?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我們去了解《淮南子》一書對一個概念的解釋了,這個概念就是“道”。作為道家學派後學編著的經典,《淮南子》肯定也表明了自己對“道”這個道家的核心概念的理解。一般說來,在《淮南子》裏麵,“道”就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一切事物的基礎,它也被稱為“氣”。正是有了道,才有了世間萬物。用《淮南子》的話說就是:“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萬物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道是從“一”開始的,可是“一”不能化生萬物,於是“一”就分化成了陰和陽,接著陰和陽再結合而生成了萬物。既然萬物都是由道生出來的,那麼人作為自然之物也肯定是由道生出來的了:“煩氣為蟲,精氣為人。”(見《淮南子·精神訓》)意思是說:人是由道或者氣之中的精華所生就的。
人是由道所生的,是道的產物,那麼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需要如何對待道,也就是需要知道怎樣處理和道的關係。按照我們上麵的解釋,人從道裏麵產生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自然過程,人其實是在自然演化的過程之中產生的。如此的話,那麼人處理自己和道之間的關係,實際也就是處理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了。於是,我們討論的問題就變成了:人和自然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或者人要怎樣對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