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在先秦百家爭鳴的時候,有一派思想家並不怎麼為人們所看重。跟儒家、墨家和法家比起來,他們的思想學說顯得比較龐雜,也沒有自己的獨立體係。如果從內容上看的話,這一派的思想其實是兼取了先秦各家學說之長,合各家精華於一體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這一派思想家被稱為“雜家”。

先秦時候的雜家,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呂不韋,而其代表作《呂氏春秋》則是雜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著作。我們知道,呂不韋是秦朝人。那麼,在秦朝以後,雜家還有什麼思想家和傳世名著?可以說,在秦朝以後,真正可稱得上雜家名著的就是劉安的《淮南子》了。

劉安是何許人?按照曆史資料記載,劉安是生活於西漢景帝和武帝之間的淮南王。看來,這次我們的經典名著有了一個當大官的主人了。可是,這位大官的身世卻並不怎麼好,甚至可以說是很糟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有的曆史學家對劉安的血緣做了研究,發現他其實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當年,劉邦在攻打韓王信的時候,經過了趙,那時的趙王張敖獻給劉邦一位美人,劉邦於是跟這位美人生下了私生子劉長。後來,這位美人輾轉將消息告訴了劉邦。誰知,劉邦翻臉不認兒,拒絕承認這件事情。獻上了自己的肉體,還給劉邦生了兒子的美人受到這樣的待遇自然想不開,於是就自殺了。劉邦得知消息後,可能是內心覺得有愧,於是就把兒子劉長封做了淮南王。不久,劉邦一命嗚呼了,即位的是漢文帝。這位皇帝並不像我們通常所知的那樣仁慈,他其實陰險得很。漢文帝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弟弟是淮南王,於是就指使人誣告劉長謀反,把弟弟囚禁在獄中。這位淮南王怎麼忍受得了如此的誹謗和關押,於是效法母親自殺了。劉長死了之後十年,他的長子又當了淮南王,這就是劉安。本來,劉安做淮南王做得好好的,一直對漢武帝忠心耿耿。誰知,到他五十九歲那年,漢武帝突然指使人誣告劉安,同樣說他謀反。結果,劉安就效法自己的奶奶和父親自殺了。想想覺得這三代人可真慘,三代都蒙冤,三代都自殺,這樣的悲劇隻有在黑暗的帝王政治時期才會出現。

劉安(前179年~前122年)雖然活得不長,但是他卻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這就是他召集自己的學者賓客們編撰的《淮南子》。《淮南子》也稱《淮南鴻烈》,全書二十一篇,其思想內容既包括了儒家的學說,比如《謬稱訓》和《齊俗訓》;也吸收了不少法家的思想,比如《主術訓》等;還納入了一些陰陽家的學說,比如《天文訓》和《時則訓》。因此,我們才說,劉安主編的《淮南子》是一部雜家學派的代表作。今日閱讀《淮南子》,我們便要注意品味其中的各種思想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