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 聖人也是人——《論衡》第二
[HTH] “所謂聖者,須學以聖。以聖人學,知其非神。”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HT]
在東漢時期,社會思想領域不僅流行著上文說到的以“天人感應”和“天譴論”為主要內容的“讖緯神學”,而且還盛行著對儒家聖人以及他們的一些經典著作的盲目迷信和崇拜思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思想局麵,不僅是因為當時的儒家學說已經成為了官方支持的正統學說,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而且是由於自董仲舒倡導“天人感應”和“天譴論”以來,人們在思想上已經深受一些神話和迷信學說的影響,由此就產生了一種盲目崇拜所謂神聖事物的心理。正是在這樣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幾乎整個漢朝,都流行著盲目崇拜和迷信聖賢及其經典著作的思想。
到了今天,我們或許能夠比較清醒地看待這種社會思想現象。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在處理一些永恒的人性和生命問題上麵,儒家的一些思想家肯定有著比我們更加卓越的見解。而他們的這些卓見就體現在那些傳世的經典著作之中,我們對這些聖賢和他們的著作至少應該保持著某種程度上的敬畏態度。然而,在另一方麵,我們也不得不說,隨著時間的流逝,境況的改變,儒家先賢們的具體的論述和見解未必都能直接用來處理現時代的很多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基於此,就沒有必要把他們當作什麼老師或者偶像來加以崇拜。由於這個原因,正確的做法就是把他們的見解當作一種很好的參考意見,卻並不唯他們是從。
上麵的這種態度在我們眼中是很正常的,可是假使把它放到漢朝,尤其是放到東漢時期去說,那就肯定會被眾人群起而攻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整個社會,其思想傾向就是崇拜聖賢及其經典著作。然而,不得不說的是,王充這個當時思想界的異數卻並沒有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我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王充有著我們上麵說到的那種正確的態度,即一種不偏不倚、客觀公正的態度。那麼,在王充那裏,這種態度是什麼?
在閱讀《論衡》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王充一方麵很推崇孔子等聖賢,可是另一方麵也反對盲目地崇拜和神話聖人。比如,王充認為孔子寫作《春秋》的行為是“素王之業”,因而孔子也是“百世之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王充就盲目崇拜孔子。相反,為了批駁當時社會中流行的盲目崇拜和神話聖人的思想,王充對這些思想的證據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意圖把被歪曲的聖人還原成真實的形象。那麼,王充究竟是怎樣來反駁的?他需要反駁的思想又是什麼?下麵我們就逐一來進行解說。
在東漢時期,盲目崇拜和神話聖人的人最喜歡瞎掰的就是聖人的出生情況。在這些人看來,“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稟精於天。”(見《論衡·奇怪》)意思是說,聖人的出生和常人的出生是不一樣的,他們不是生於父母的精血之氣,而是從上天那裏稟承的精氣。這樣的學說,自然是十分荒謬的,對此,王充堅決地聲稱:聖人也是人,也是由他們的父母生育的,他們的耳目視聽跟常人沒有什麼區別。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王充認為孟子所說的“天故生聖人”是沒有根據的。